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温州市瓯海区旅游资源优化与整合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一) 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 研究意义第12页
    二、研究动态第12-14页
        (一) 国外研究动态第12-13页
        (二) 国内研究动态第13-14页
    三、研究内容、方法第14-16页
        (一) 研究内容第14-15页
        (二) 研究方法第15-16页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17页
        (一) 旅游资源的概念第16页
        (二) 旅游资源优化的概念第16-17页
        (三) 旅游资源整合的概念第17页
    五、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7-20页
        (一) 研究思路第17页
        (二) 技术路线第17-20页
第二章 瓯海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基础调查与分析第20-42页
    一、瓯海基本情况第20-26页
        (一) 地理区情第20页
        (二) 自然条件第20-23页
        (三) 社会经济条件第23-25页
        (四) 交通条件第25-26页
    二、瓯海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评价第26-32页
        (一) 瓯海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第26-30页
        (二) 瓯海旅游资源总体评价第30-32页
    三、对瓯海旅游资源开发的感知调查第32-42页
        (一) 旅游者基本情况分析第32-36页
        (二) 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第36-38页
        (三) 瓯海旅游发展方向分析第38-40页
        (四) 感知问卷调查总体结论第40-42页
第三章 瓯海旅游资源优化与整合开发SWOT分析第42-48页
    一、优势第42-43页
        (一) 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第42页
        (二) 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第42-43页
        (三) 经济基础雄厚,投资潜力巨大第43页
    二、劣势第43-45页
        (一) 旅游市场氛围不活跃,缺乏相应的协调组织第43-44页
        (二)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开发呈现“低、小、散”现象第44-45页
        (三) 景区知名度不高,旅游文化氛围不浓,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第45页
    三、机遇第45-46页
        (一) 旅游强省战略为发展旅游明确了目标第45页
        (二) 不断扩展的城市空间,为休闲旅游带了机遇第45-46页
        (三) 旅游消费需求增长,生态文化价值逐步显现第46页
    四、威胁第46-48页
        (一) 旅游产品同质化,多头管理制约旅游发展第46-47页
        (二) 旅游产品的开发面临来自周边地区的挑战第47页
        (三) 温州总体缺乏竞争力,制约瓯海旅游产业发展第47-48页
第四章 瓯海旅游资源优化与整合战略途径第48-60页
    一、加强科学规划,打响“温州花园、休闲瓯海”品牌第48-51页
        (一) 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旅游科学规划第48-49页
        (二) 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生态休闲特色游第49-50页
        (三) 加大旅游宣传,树立旅游区域品牌第50-51页
    二、加强旅游组织领导,创新旅游管理体制第51-53页
        (一) 成立旅游优化与整合机构,充分发挥旅游行业组织作用第51-52页
        (二) 政府旅游投融资平台,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第52-53页
        (三) 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旅游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第53页
    三、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旅游创新,提高综合效益第53-57页
        (一) 合理和有效整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第53-55页
        (二) 开发旅游业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第55-57页
        (三) 加强旅游市场细分,尽快开发重点旅游项目第57页
    四、突破行政壁垒,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实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第57-60页
        (一) 健全区内旅游联合机制,实现旅游规模效应第58页
        (二)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共创合作双赢格局第58-59页
        (三) 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第59-60页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期望第60-62页
    一、主要结论第60页
    二、创新点第60-61页
    三、展望第61-62页
注释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附录一第67-74页
附录二第74-76页
致谢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53(Cr)的改性及其吸附CO2和CH4的性能
下一篇:中国近海地磁场基本模型的建立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