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碳纳米管固相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 第12-32页 |
| ·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 ·液相微萃取(Liqu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LPME) | 第12-14页 |
| ·浊点萃取(Cloud Point Extraction, CPE) | 第14-15页 |
| ·超临界流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 | 第15-16页 |
| ·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 第16-17页 |
| ·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 第17-21页 |
| ·固相萃取技术与分析检测仪器联用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 ·固相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联用 | 第21-22页 |
| ·固相萃取与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IPC)联用 | 第22-23页 |
| ·固相萃取与气相色谱(GC)联用 | 第23-24页 |
| ·固相萃取与其他仪器联用 | 第24页 |
| ·碳纳米管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 第24-28页 |
| ·碳纳米管的制备 | 第25-26页 |
| ·碳纳米管的基本结构 | 第26-27页 |
| ·碳纳米管的优良的物理性能 | 第27页 |
| ·碳纳米管在化学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 ·色谱技术与碳纳米管固相萃取技术联用 | 第28-30页 |
| ·选题思想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三聚氰胺 | 第32-44页 |
| ·前言 | 第32-33页 |
|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 ·仪器 | 第33-34页 |
| ·试剂 | 第34页 |
| ·色谱条件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34-35页 |
| ·固相萃取填料的选择 | 第35页 |
| ·洗脱剂的选择 | 第35-36页 |
| ·洗脱剂体积的选择 | 第36-37页 |
| ·样品溶液 pH 值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样品流速的影响 | 第38页 |
| ·样品体积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和重现性 | 第39-40页 |
| ·环境水样的加标回收结果 | 第40-42页 |
|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萃取与其他填料的对比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苯胺类化合物 | 第44-54页 |
| ·前言 | 第44-45页 |
|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 ·仪器 | 第45页 |
| ·试剂 | 第45-46页 |
| ·色谱条件 | 第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1页 |
|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46页 |
| ·固相萃取填料的选择 | 第46-47页 |
| ·洗脱剂的选择 | 第47页 |
| ·洗脱剂体积的选择 | 第47-48页 |
| ·样品溶液 pH 值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样品流速的影响 | 第49页 |
| ·样品体积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和重现性 | 第50-51页 |
| ·环境水样的加标回收结果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三唑酮 | 第54-64页 |
| ·前言 | 第54页 |
|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 ·仪器 | 第54-55页 |
| ·试剂 | 第55页 |
| ·色谱条件 | 第55页 |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0页 |
|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56页 |
| ·固相萃取填料的确定 | 第56页 |
| ·洗脱剂的选择 | 第56-57页 |
| ·洗脱剂体积的选择 | 第57页 |
| ·样品溶液 pH 值的影响 | 第57-58页 |
| ·样品流速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样品体积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和重现性 | 第60页 |
| ·环境水样的加标回收结果 | 第60-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 致谢 | 第76-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