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6页 |
1.1 研究植物概况 | 第18页 |
1.2 红树植物次生木质部的生态解剖研究 | 第18-21页 |
1.2.1 红树植物次生木质部导管的生态解剖研究 | 第20-21页 |
1.2.2 红树植物次生木质部纤维和射线生态解剖研究 | 第21页 |
1.2.3 红树植物次生木质部纹孔的生态解剖研究 | 第21页 |
1.3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1-25页 |
1.3.1 实验设计与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2.1 样地概况 | 第26-27页 |
2.1.1 红海榄样地 | 第26页 |
2.1.2 秋茄样地 | 第26-27页 |
2.2 材料取样 | 第27页 |
2.2.1 木材取样 | 第27页 |
2.2.2 土壤取样 | 第27页 |
2.3 材料处理 | 第27-28页 |
2.3.1 红树植物扫描电镜和光镜观察材料的处理 | 第27-28页 |
2.3.2 土壤处理及实验方法 | 第28页 |
2.4 次生木质部数量特征的测定 | 第28-29页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土壤理化因子月变动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0-43页 |
3.1 结果与分析 | 第30-42页 |
3.1.1 红海榄样地土壤理化因子的月变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第30-36页 |
3.1.2 秋茄样地土壤理化因子的月变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第36-42页 |
3.2 讨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红海榄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的年内变动及生态适应意义 | 第43-67页 |
4.1 结果与分析 | 第43-64页 |
4.1.1 红海榄年内不同时段次生木质部形态解剖特征 | 第43-47页 |
4.1.2 红海榄年内不同时段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动 | 第47-51页 |
4.1.3 红海榄年内不同时段次生木质部数量解剖特征的变动 | 第51-57页 |
4.1.4 红海榄年内不同时段次生木质部数量解剖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关系 | 第57-61页 |
4.1.5 红海榄次生木质部纹孔数量特征的月变动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 第61-64页 |
4.2 讨论 | 第64-67页 |
4.2.1 红海榄次生木质部结构形态特征的生态适应意义 | 第64页 |
4.2.2 红海榄次生木质部管孔、纤维和射线结构数量特征的生态适应意义 | 第64-66页 |
4.2.3 红海榄次生木质部附物纹孔丰富度指标和纹孔数量特征的生态适应意义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秋茄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的年内变动及生态适应意义 | 第67-90页 |
5.1 结果与分析 | 第67-87页 |
5.1.1 秋茄年内不同时段次生木质部形态解剖特征 | 第67-71页 |
5.1.2 秋茄年内不同时段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动 | 第71-75页 |
5.1.3 秋茄年内不同时段次生木质部数量解剖特征的变动 | 第75-81页 |
5.1.4 秋茄年内不同时段次生木质部数量解剖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 第81-85页 |
5.1.5 秋茄次生木质部纹孔数量特征的月变动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 第85-87页 |
5.2 讨论 | 第87-90页 |
5.2.1 秋茄次生木质部结构形态特征的生态适应意义 | 第87-88页 |
5.2.2 秋茄次生木质部管孔、纤维和射线结构数量特征的生态适应意义 | 第88-89页 |
5.2.3 秋茄次生木质部附物纹孔丰富度指标和纹孔数量特征的生态适应意义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附录 | 第96-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