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相关概念阐述与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2.1 绿色债券概述 | 第19-20页 |
2.1.1 绿色债券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绿色债券的类别 | 第19页 |
2.1.3 绿色债券的特征 | 第19-20页 |
2.2 我国银行承销离岸绿色债券的业务基础 | 第20-23页 |
2.2.1 主承销商基本责任 | 第20-21页 |
2.2.2 我国银行承销离岸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规模与支持行业 | 第21-23页 |
2.3 我国银行承销离岸绿色债券的风险管理分析 | 第23-27页 |
2.3.1 主承销商风险类别 | 第23-25页 |
2.3.2 风险成因分析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我国银行承销离岸绿色债券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28-37页 |
3.1 风险识别方法 | 第28-29页 |
3.1.1 鱼刺图法 | 第28-29页 |
3.1.2 德尔菲法 | 第29页 |
3.2 风险评价指标设计 | 第29-31页 |
3.2.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9-30页 |
3.2.2 绿色因素内部化 | 第30-31页 |
3.3 风险评估方法——层次分析法 | 第31-36页 |
3.3.1 构建风险评估矩阵 | 第31-32页 |
3.3.2 矩阵计算与验证 | 第32-34页 |
3.3.3 确定风险权重 | 第34-35页 |
3.3.4 风险综合评估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中国银行承销离岸绿色债券案例分析 | 第37-46页 |
4.1 案例背景 | 第37-38页 |
4.1.1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 第37页 |
4.1.2 英国伦敦黑色出租车简介 | 第37页 |
4.1.3 并购过程 | 第37-38页 |
4.2 中国银行承销吉利控股离岸绿色债券实例 | 第38-44页 |
4.2.1 承销动因分析 | 第39-41页 |
4.2.2 中国银行承销吉利控股离岸绿色债券发展现状 | 第41-42页 |
4.2.3 风险管控措施 | 第42-44页 |
4.3 中国银行承销吉利控股离岸绿色债券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外国银行承销离岸绿色债券的国际借鉴 | 第46-51页 |
5.1 花旗银行 | 第46-47页 |
5.1.1 长期的目标设立与定量披露 | 第46页 |
5.1.2 信息披露的频率 | 第46页 |
5.1.3 国际法规执行标准 | 第46-47页 |
5.2 欧洲投资银行 | 第47-48页 |
5.2.1 政策形式实施标准 | 第47页 |
5.2.2 资金管理要求严格 | 第47-48页 |
5.3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 第48-49页 |
5.3.1 支持第二意见认证 | 第48页 |
5.3.2 第三方发行前认证和发行后核查 | 第48-49页 |
5.4 汇丰银行 | 第49-50页 |
5.4.1 完善利率风险的价格转移机制 | 第49页 |
5.4.2 完善利率风险的计量方法 | 第49页 |
5.4.3 加快利率衍生产品的发展 | 第49-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总结与对策建议 | 第51-57页 |
6.1 总结 | 第51-52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2-57页 |
6.2.1 客户风险控制 | 第52-53页 |
6.2.2 经济风险控制 | 第53-55页 |
6.2.3 其他关键风险因子控制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