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提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 第12页 |
1.1.2 微信已成为最有效的传播媒介之一 | 第12-13页 |
1.1.3 微信成为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重要手段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4页 |
1.4.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 第14页 |
1.4.3 内容分析法 | 第14页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4-15页 |
1.6 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微信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1.2 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2.2.1 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涵义的研究 | 第18页 |
2.2.2 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的研究 | 第18-19页 |
2.2.3 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9页 |
2.2.4 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维度与方法的研究 | 第19-20页 |
2.2.5 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与微信的研究 | 第20-21页 |
2.2.6 评述 | 第21-22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3.1 拉斯韦尔5W模式 | 第22页 |
2.3.2 互动过程模式 | 第22-23页 |
2.3.3 ABC态度理论模型 | 第23页 |
2.3.4 顾客感知质量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 第25-3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3.2.1 认知形象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3.2.2 情感形象研究内容 | 第26页 |
3.2.3 总体形象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3.3 研究步骤 | 第27-29页 |
3.3.1 认知形象研究步骤 | 第27-28页 |
3.3.2 情感形象研究步骤 | 第28页 |
3.3.3 总体形象研究步骤 | 第28-29页 |
3.4 研究模型 | 第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浙江旅游”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对比分析 | 第31-64页 |
4.1 “浙江旅游”官方微信研究背景 | 第31-32页 |
4.2 样本筛选与处理 | 第32-34页 |
4.2.1 数据来源选择 | 第32-33页 |
4.2.2 样本内容预处理 | 第33-34页 |
4.3 用户基本属性特征 | 第34-37页 |
4.4 投射形象研究 | 第37-47页 |
4.4.1 投射认知形象研究 | 第37-43页 |
4.4.2 投射情感形象研究 | 第43-46页 |
4.4.3 投射总体形象研究 | 第46-47页 |
4.5 感知形象研究 | 第47-57页 |
4.5.1 感知认知形象研究 | 第47-53页 |
4.5.2 感知情感形象研究 | 第53-56页 |
4.5.3 感知总体形象研究 | 第56-57页 |
4.6 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的对比分析 | 第57-60页 |
4.6.1 认知形象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4.6.2 情感形象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4.6.3 总体形象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4.7 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的差异原因分析 | 第60-62页 |
4.7.1 微信的多媒体特征 | 第60页 |
4.7.2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 第60-61页 |
4.7.3 微信运营方的人为干预 | 第61页 |
4.7.4 监测及互动的不足 | 第61页 |
4.7.5 微信公众平台的特殊定位 | 第61-6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浙江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策略 | 第64-67页 |
5.1 改善投射形象,缩小形象偏差 | 第64-65页 |
5.2 重视运营人才,做好审核工作 | 第65页 |
5.3 拓宽营销渠道,整合当地资源 | 第65-66页 |
5.4 建设监测机制,注重用户反馈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6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位论文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