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3页 |
1.2.1 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2.1 乡村旅游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2.1.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2.1.2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2 内生式发展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2.2.1 国外内生式发展研究现状 | 第14页 |
2.2.2 国内内生式发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3.1 乡村旅游的内涵 | 第15页 |
2.3.2 内生式发展的内涵 | 第15-16页 |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6页 |
2.3.4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8页 |
第三章 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式构建 | 第18-28页 |
3.1 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的重要性 | 第18页 |
3.2 内生式发展与乡村旅游资源相关性分析 | 第18-19页 |
3.3 内生式发展与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相关性分析 | 第19-23页 |
3.3.1 权力型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诉求 | 第21-22页 |
3.3.2 经济型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诉求 | 第22页 |
3.3.3 参与型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诉求 | 第22-23页 |
3.4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内生式发展经验借鉴 | 第23-25页 |
3.4.1 农家体验游——陕西关中袁家村 | 第23页 |
3.4.2 古村镇旅游——安徽黟县西递村 | 第23-24页 |
3.4.3 田园风光游——广西桂林大寨村 | 第24页 |
3.4.4 休闲度假游——云南洱海双廊镇 | 第24-25页 |
3.5 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式构建 | 第25-28页 |
3.5.1 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型搭建 | 第25-26页 |
3.5.2 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式剖析 | 第26-28页 |
第四章 福建和平古镇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现状 | 第28-41页 |
4.1 福建和平古镇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28-31页 |
4.1.1 福建和平古镇旅游概况 | 第28-30页 |
4.1.2 福建和平古镇旅游开发现状 | 第30-31页 |
4.2 福建和平古镇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评价 | 第31-38页 |
4.2.1 调查问卷及样本分析 | 第31-32页 |
4.2.2 福建和平古镇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效果评价 | 第32-34页 |
4.2.3 福建和平古镇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参与效果评价 | 第34-38页 |
4.3 福建和平古镇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式优劣势分析 | 第38-41页 |
4.3.1 经验总结 | 第38-39页 |
4.3.2 存在问题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福建和平古镇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对策和建议 | 第41-47页 |
5.1 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产业链 | 第41-42页 |
5.1.1 宏观协调,顶层设计 | 第41页 |
5.1.2 政策保障,项目先行 | 第41-42页 |
5.1.3 产业带动,洼地突围 | 第42页 |
5.2 建立同业公会,培育当地人才 | 第42-44页 |
5.2.1 摆正其主体地位,强化责任意识 | 第42-43页 |
5.2.2 健全管理制度,设立统一标准 | 第43页 |
5.2.3 成立同业公会,规范行业平台 | 第43-44页 |
5.3 巧借外部资源,促进协同发展 | 第44-45页 |
5.3.1 “放水养鱼”,吸收民间资本 | 第44页 |
5.3.2 吸引返乡人才,强化协调意识 | 第44-45页 |
5.3.3 强化宣传引导,规范行业监督 | 第45页 |
5.4 注重市场导向,实现利益共享 | 第45-47页 |
5.4.1 创新旅游市场营销机制,合理共享利益 | 第45页 |
5.4.2 运用市场推手,注入旅游业态 | 第45-46页 |
5.4.3 “旅游+”引领,智慧成果共享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6.2 研究局限 | 第48页 |
6.3 应用前景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