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缘起、意义及目的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及目的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1.3.1 城市形象 | 第17-18页 |
1.3.2 城市形象传播 | 第18-19页 |
1.3.3 整合营销传播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20页 |
1.4.3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 第20页 |
1.4.4 问卷调查法 | 第20-21页 |
1.5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武汉城市形象的构成 | 第22-28页 |
2.1 武汉概况 | 第22页 |
2.2 武汉城市形象构成 | 第22-28页 |
2.2.1 武汉政治形象 | 第22-23页 |
2.2.2 武汉经济形象 | 第23-25页 |
2.2.3 武汉文化形象 | 第25-26页 |
2.2.4 武汉旅游形象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武汉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误区与反思 | 第28-37页 |
3.1 武汉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 | 第28-32页 |
3.1.1 城市形象logo、口号及宣传片 | 第28-29页 |
3.1.2 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传播转型 | 第29-31页 |
3.1.3 节事、赛事活动促进城市形象传播 | 第31-32页 |
3.2 武汉市形象传播的主要误区 | 第32-36页 |
3.2.1 城市形象定位同质化 | 第32-33页 |
3.2.2 城市形象传播的受众意识淡薄 | 第33-34页 |
3.2.3 城市形象传播手段仍不够多样化 | 第34-35页 |
3.2.4 缺乏对城市形象的危机管理 | 第35-36页 |
3.3 城市形象传播的实践反思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城市形象整合营销传播对比分析——以成都为例 | 第37-42页 |
4.1 成都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 | 第37-41页 |
4.1.1 完整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 | 第38页 |
4.1.2 成立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多方面展开城市形象宣传推广 | 第38-39页 |
4.1.3 城市形象危机应对体系 | 第39-40页 |
4.1.4 口碑传播、全员传播 | 第40-41页 |
4.2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武汉城市形象整合营销传播战略 | 第42-60页 |
5.1 明确城市形象传播的目标市场 | 第42-44页 |
5.1.1 整合营销传播中的利益相关者 | 第42页 |
5.1.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城市形象整合营销传播中的运用 | 第42-44页 |
5.2 统一城市形象 | 第44-60页 |
5.2.1 精准定位城市,明确城市形象传播主题 | 第44-45页 |
5.2.2 城市形象定位的基本原则 | 第45-47页 |
5.2.3 基于受众感知的城市形象综合评价体系 | 第47-48页 |
5.2.4 武汉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调查分析 | 第48-58页 |
5.2.5 进行武汉城市形象定位,挖掘城市特色,进行差异化的内容传播 | 第58-60页 |
第六章 武汉城市形象整合传播策略 | 第60-68页 |
6.1 主体策略:把握城市形象传播的两个主体 | 第60-62页 |
6.1.1 政府:建立武汉城市形象设计与管理委员会 | 第60-61页 |
6.1.2 个人:改善武汉市民形象,树立主人翁意识 | 第61-62页 |
6.2 媒介策略:创新传播媒介 | 第62-64页 |
6.2.1 充分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 | 第62-63页 |
6.2.2 利用影视、VR游戏、音乐等各类新型传播手段,隐形植入城市形象 | 第63-64页 |
6.3 建立高效的城市形象危机管理应对系统 | 第64-68页 |
6.3.1 预防与控制:确保权威信源 | 第65-66页 |
6.3.2 危机传播处理技巧:把握民间舆论场,善用意见领袖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1: 武汉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调查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