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论文

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的土壤质量响应及评价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页
    1.2 选题依据第13-14页
    1.3 土壤质量的研究第14-16页
        1.3.1 土壤质量的概念第14页
        1.3.2 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第14-16页
    1.4 植被恢复的研究第16-19页
        1.4.1 植被恢复的概念第16页
        1.4.2 植被恢复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4.3 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第17-19页
    1.5 土壤有机碳的研究进展第19-22页
        1.5.1 土壤有机碳分类第19-20页
        1.5.2 植被恢复与土壤有机碳第20-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22-27页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第22-23页
        2.1.1 气候条件第22-23页
        2.1.2 植被第23页
        2.1.3 地质地貌第23页
    2.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24-26页
    2.4 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三章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性质研究第27-34页
    3.1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划分第27-28页
    3.2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剖面特征第28-30页
    3.3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化学性质第30-31页
    3.4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有机碳特征第31-33页
    3.5 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性质研究第34-62页
    4.1 样区设置与样品采集第34页
    4.2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34-40页
        4.2.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第35-36页
        4.2.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总孔隙度第36-37页
        4.2.3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组成第37-40页
    4.3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第40-53页
        4.3.1 有机质第40-41页
        4.3.2 全氮第41-43页
        4.3.3 碱解氮第43-44页
        4.3.4 全磷第44-45页
        4.3.5 有效磷第45-46页
        4.3.6 全钾第46-48页
        4.3.7 速效钾第48-49页
        4.3.8 土壤酸碱性第49-50页
        4.3.9 阳离子交换量第50-53页
    4.4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第53-60页
        4.4.1 土壤总有机碳第53-54页
        4.4.2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第54-55页
        4.4.3 土壤碳库指数第55页
        4.4.4 土壤碳库活度指数第55-56页
        4.4.5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第56-57页
        4.4.6 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第57-59页
        4.4.7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第59-60页
    4.5 小结第60-62页
第五章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土壤性质研究第62-69页
    5.1 样区设置与样品采集第62页
    5.2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62-65页
        5.2.1 土壤容重第62-63页
        5.2.2 土壤总孔隙度第63页
        5.2.3 土壤颗粒组成第63-65页
    5.3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第65-67页
        5.3.1 土壤酸碱性与阳离子交换量第65-66页
        5.3.2 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第66页
        5.3.3 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第66-67页
        5.3.4 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第67页
    5.4 小结第67-69页
第六章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质量评价第69-82页
    6.1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69页
    6.2 不同植被群落土壤质量因子的相关性第69-74页
    6.3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第74-81页
        6.3.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第74页
        6.3.2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第74-75页
        6.3.3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第75-81页
    6.4 小结第81-82页
第七章 结论第82-84页
    7.1 主要结论第82-83页
    7.2 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致谢第89-90页
作者简介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园土壤养分状况与苹果品质的关系
下一篇:县域农作物分类类型遥感识别与提取--以扶风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