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智能配电网通信方式 | 第11页 |
1.2 电力线通信技术 | 第11-15页 |
1.2.1 电力线通信优缺点 | 第12-13页 |
1.2.2 电力线通信的应用前景 | 第13-14页 |
1.2.3 G3 标准电力线通信技术 | 第14-15页 |
1.3 电力线通信安全接入技术 | 第15-16页 |
1.4 电力线通信安全接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8-19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G3 标准电力线网络的安全技术 | 第21-35页 |
2.1 G3 标准电力线通信协议体系 | 第21-25页 |
2.1.1 G3-PLC 通信协议实现目的 | 第21-22页 |
2.1.2 物理层(PHY) | 第22-23页 |
2.1.3 媒体访问控制层(MAC) | 第23-24页 |
2.1.4 IPv6 网络层和 UDP 传输层 | 第24-25页 |
2.1.5 应用层 | 第25页 |
2.2 G3 标准电力线通信网络结构 | 第25-27页 |
2.2.1 Mesh 网络基本原理 | 第26页 |
2.2.2 Mesh 网络优点与缺点 | 第26-27页 |
2.3 G3 标准电力线网络的安全问题 | 第27-30页 |
2.3.1 G3 标准电力线网络存在的安全威胁 | 第27-28页 |
2.3.2 G3 标准电力线网络面临的网络攻击 | 第28-30页 |
2.4 G3 标准电力线网络安全需求 | 第30-31页 |
2.5 G3 标准电力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 | 第31-34页 |
2.5.1 G3 电力线网络认证体系结构 | 第31-32页 |
2.5.2 EAP 认证方法 | 第32-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G3 通信模块安全接入机制的设计 | 第35-53页 |
3.1 G3 模块接入机制总体设计 | 第35-36页 |
3.2 EAP-PSK 协议基本原理 | 第36-37页 |
3.3 EAP-PSK 协议总体架构 | 第37-43页 |
3.3.1 AES 算法原理 | 第38-39页 |
3.3.2 AES 改进的 CTR 模式设计 | 第39-41页 |
3.3.3 AES 的 EAX 模式设计 | 第41-43页 |
3.4 G3 模块接入机制各阶段设计 | 第43-52页 |
3.4.1 网络发现阶段 | 第43-45页 |
3.4.2 接入控制阶段 | 第45-46页 |
3.4.3 认证与密钥分配阶段 | 第46-50页 |
3.4.4 授权与配置阶段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G3 通信模块安全接入机制的实现 | 第53-75页 |
4.1 G3 电力线通信系统设计目标 | 第53-54页 |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第54-64页 |
4.2.1 硬件架构设计 | 第55页 |
4.2.2 硬件功能模块选型 | 第55-60页 |
4.2.3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第60页 |
4.2.4 SLIP 帧结构 | 第60-61页 |
4.2.5 G3 主从模块软件结构 | 第61-63页 |
4.2.6 G3 模块数据通信原理 | 第63-64页 |
4.3 G3 模块安全接入机制实现 | 第64-74页 |
4.3.1 服务端的实现 | 第64-67页 |
4.3.2 客户端的实现 | 第67-69页 |
4.3.3 认证路径选择算法的实现 | 第69-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G3 通信模块安全接入机制的测试 | 第75-85页 |
5.1 G3 模块安全接入机制测试方案 | 第75页 |
5.2 G3 模块安全接入机制参数配置 | 第75-78页 |
5.2.1 串口参数与模块属性配置 | 第76页 |
5.2.2 PSK 与 MAC 配置 | 第76-77页 |
5.2.3 服务端 PAN ID 与设备 ID 配置 | 第77-78页 |
5.2.4 白名单配置 | 第78页 |
5.2.5 GMK 配置 | 第78页 |
5.3 G3 模块安全接入机制测试 | 第78-84页 |
5.3.1 基于相同 PSK 的接入测试 | 第79-82页 |
5.3.2 基于不同 PSK 的接入测试 | 第82-83页 |
5.3.3 非白名单模块的接入测试 | 第83-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1.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85页 |
2.课题研究的局限 | 第85-86页 |
3.课题的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2-93页 |
附录 C(论文中用到的部分原语结构) | 第93-95页 |
附录 D(论文中设计的 G3 模块)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