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2 NASICON 结构的锂离子无机固体电解质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NASICON 结构 | 第11-12页 |
1.2.2 NASICON 结构离子传导机理 | 第12-13页 |
1.3 磷酸钛铝锂(LATP)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磷酸钛铝锂(LATP)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磷酸钛铝锂(LATP)的改性及应用 | 第14-17页 |
1.4 锂空气电池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各测试方法 | 第22-28页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2-23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 固体电解质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1 固体电解质组成 | 第23页 |
2.2.2 高温固相法制备锂离子固体电解质 | 第23-24页 |
2.2.3 整体析晶法制备锂离子固体电解质 | 第24页 |
2.3 固体电解质的性能测试 | 第24-26页 |
2.3.1 固体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测试 | 第24-25页 |
2.3.2 固体电解质电子电导率测试 | 第25页 |
2.3.3 固体电解质硬度的测试 | 第25页 |
2.3.4 固体电解质致密度的测试 | 第25-26页 |
2.3.5 固体电解质 XRD 测试 | 第26页 |
2.3.6 固体电解质 TG-DTA 测试 | 第26页 |
2.3.7 固体电解质微观形貌测试 | 第26页 |
2.4 混合体系锂空气电池的测试 | 第26-28页 |
2.4.1 混合体系锂空气电池交流阻抗测试 | 第26页 |
2.4.2 混合体系锂空气电池循环伏安测试 | 第26页 |
2.4.3 混合体系锂空气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26-27页 |
2.4.4 混合体系锂空气电池功率密度测试 | 第27-28页 |
第3章 LATP 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 第28-53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高温固相法制备 LATP 锂离子固体电解质 | 第28-39页 |
3.2.1 烧结制度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2 压片压力的影响 | 第30页 |
3.2.3 样品粉末颗粒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4 磷酸锂掺杂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5 二氧化硅掺杂的影响 | 第33-39页 |
3.3 LATP 微晶玻璃的制备及改性 | 第39-52页 |
3.3.1 LATP 微晶玻璃成分设计 | 第39-42页 |
3.3.2 LATP 微晶玻璃成型工艺的影响 | 第42-46页 |
3.3.3 LATP 微晶玻璃掺杂硼酸的影响 | 第46-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以 LATP 微晶玻璃为固体电解质的锂空气二次电池性能研究 | 第53-61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混合体系锂空气电池组装 | 第53-54页 |
4.3 锂空气电池充放电性能研究 | 第54-55页 |
4.3.1 以磷酸锂溶液为水相的电池充放电研究 | 第54页 |
4.3.2 以氯化锂溶液为水相的电池充放电研究 | 第54-55页 |
4.4 锂空气电池阻抗性能研究 | 第55-57页 |
4.4.1 以磷酸锂溶液为水相的电池阻抗谱研究 | 第55-56页 |
4.4.2 以氯化锂溶液为水相的电池阻抗谱研究 | 第56-57页 |
4.5 锂空气电池可逆性能研究 | 第57-58页 |
4.5.1 以磷酸锂溶液为水相的电池循环伏安研究 | 第57页 |
4.5.2 以氯化锂溶液为水相的电池循环伏安研究 | 第57-58页 |
4.6 锂空气电池的倍率性能及功率密度研究 | 第58-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LATP 微晶玻璃析晶动力学分析 | 第61-67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LATP 微晶玻璃差热分析测试 | 第61-62页 |
5.3 LATP 微晶玻璃析晶活化能的分析 | 第62-64页 |
5.4 LATP 微晶玻璃晶体生长指数的分析 | 第64-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