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5页 |
0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7-8页 |
02 研究目的 | 第8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8页 |
04 研究范围 | 第8-13页 |
04.1 公共雕塑 | 第8-9页 |
04.2 关于地域性的界定 | 第9-10页 |
04.3 公共雕塑地域性差异的研究范围及其表现 | 第10-13页 |
0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06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研究公共雕塑地域性的意义——以西安和深圳为例 | 第15-35页 |
1.1 公共雕塑地域性的发展与现状 | 第15-19页 |
1.2 公共雕塑地域性的作用 | 第19-23页 |
1.2.1 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 第19-20页 |
1.2.2 将地域的文化与精神具象化 | 第20-21页 |
1.2.3 可优化地域环境 | 第21-22页 |
1.2.4 公众的文化福利 | 第22-23页 |
1.3 选择西安和深圳的原因 | 第23-33页 |
1.3.1 地缘文化的差异性 | 第23-24页 |
1.3.2 城市规划的差异性 | 第24-27页 |
1.3.3 公共雕塑规划的差异性 | 第27-29页 |
1.3.4 公共雕塑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差异性 | 第29-3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公共雕塑地域性差异的表现——西安大雁塔广场和深圳中心区中轴线的个案研究 | 第35-61页 |
2.1 选择大雁塔广场区域和福田区中心轴线的原因 | 第35-40页 |
2.1.1 场所的性质 | 第35-37页 |
2.1.2 场所的方位 | 第37-38页 |
2.1.3 个案场所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 第38-39页 |
2.1.4 雕塑的分布与数量 | 第39-40页 |
2.2 公共雕塑地域性差异的体现 | 第40-52页 |
2.2.1 分布形态的差异性 | 第40-42页 |
2.2.2 与环境融合的差异性 | 第42-49页 |
2.2.3 雕塑本体表现的差异性 | 第49-52页 |
2.3 个案场所中公共雕塑的评估 | 第52-58页 |
2.3.1 评估标准 | 第52-57页 |
2.3.2 标准的补充 | 第57-5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三章 公共雕塑的地域性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 第61-68页 |
3.1 公共雕塑的规划 | 第61-62页 |
3.1.1 城市总体规划在先 | 第61页 |
3.1.2 雕塑规划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 第61页 |
3.1.3 雕塑整体规划与局部规划的关系 | 第61-62页 |
3.2 公共雕塑的设计与实施 | 第62-66页 |
3.2.1 公共雕塑建设的系统性 | 第62页 |
3.2.2 以公众为主导 | 第62页 |
3.2.3 公共雕塑与环境的共生和营造 | 第62-63页 |
3.2.4 公共雕塑的本体创作 | 第63-65页 |
3.2.5 可持续性原则 | 第65-66页 |
3.3 公共雕塑的局限性 | 第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主要结论和展望 | 第68-72页 |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展望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作品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