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服务视觉管理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9-17页 |
1.2.1 城市公共服务相关研究 | 第9-12页 |
1.2.2 公共标识与视觉管理研究 | 第12-15页 |
1.2.3 视觉设计与视觉管理研究 | 第15-16页 |
1.2.4 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城市公共服务视觉管理透视 | 第20-27页 |
2.1 城市公共服务视觉管理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城市公共服务管理 | 第20-21页 |
2.1.2 城市公共服务视觉管理 | 第21页 |
2.2 城市公共服务视觉管理特征 | 第21-24页 |
2.2.1 社会性 | 第22页 |
2.2.2 自主性 | 第22-23页 |
2.2.3 视觉性 | 第23-24页 |
2.3 管理与设计的跨界 | 第24-26页 |
2.3.1 设计的拓展 | 第24页 |
2.3.2 管理的转型 | 第24-25页 |
2.3.3 学科的融合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3 城市公共服务视觉管理理念 | 第27-33页 |
3.1 柔性管理理念 | 第27-29页 |
3.1.1 儒家“以人为本” | 第27-28页 |
3.1.2 道家“以柔克刚” | 第28页 |
3.1.3 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 | 第28-29页 |
3.2 刚性管理理念 | 第29-32页 |
3.2.1 儒家“礼治” | 第30页 |
3.2.2 法家“法治” | 第30-31页 |
3.2.3 科学管理 | 第31-32页 |
3.3 小结 | 第32-33页 |
4 城市公共服务视觉管理系统 | 第33-55页 |
4.1 公共安全视觉管理 | 第33-45页 |
4.1.1 自然灾害 | 第34-37页 |
4.1.2 公共卫生 | 第37-41页 |
4.1.3 社会安全 | 第41-45页 |
4.2 公共秩序视觉管理 | 第45-49页 |
4.2.1 空间秩序 | 第46-47页 |
4.2.2 社会秩序 | 第47-49页 |
4.3 综合服务视觉管理 | 第49-54页 |
4.3.1 环卫服务 | 第50-51页 |
4.3.2 救助服务 | 第51-54页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7页 |
附:城市公共服务视觉管理设计实践 | 第57-86页 |
1 选题背景 | 第57-59页 |
2 设计定位 | 第59-67页 |
2.1 概念生成 | 第59页 |
2.2 设计理论 | 第59-62页 |
2.2.1 符号学 | 第60页 |
2.2.2 系统论 | 第60页 |
2.2.3 知识可视化 | 第60-61页 |
2.2.4 视觉流程 | 第61-62页 |
2.3 设计规划 | 第62-67页 |
2.3.1 系统设计部分 | 第62-64页 |
2.3.2 单项设计部分 | 第64-67页 |
3 城市公共服务视觉管理视觉设计分析 | 第67-81页 |
3.1 城市公共服务视觉管理系统结构视觉设计 | 第68-72页 |
3.2 公共安全防火逃生视觉管理 | 第72-80页 |
3.3 城市公共服务视觉管理发展历程视觉设计 | 第80-81页 |
附件:设计成果展示 | 第81-85页 |
4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