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空间,谁的文化—彝人古镇空间与符号解读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7-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8-9页 |
1、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8-9页 |
2、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9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有关彝人古镇的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2、与本研究相关的核心理论 | 第10-1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古镇不古 | 第14-15页 |
(一) 彝人古镇的由来 | 第14页 |
(二) 彝人古镇的物理空间位置 | 第14-15页 |
二、古镇中的“新彝族文化” | 第15-30页 |
(一) 建筑 | 第16-19页 |
(二) 人工景点 | 第19-26页 |
1、火塘会 | 第19-20页 |
2、毕摩广场 | 第20-21页 |
3、梅葛广场 | 第21-22页 |
4、彝人部落 | 第22-25页 |
5、其他 | 第25-26页 |
(三) 人的活动 | 第26-30页 |
1、日常活动 | 第26-27页 |
2、仪式活动 | 第27-30页 |
三、古镇中的权力关系 | 第30-39页 |
(一) 权力与空间形成 | 第31-33页 |
1、物理空间 | 第31页 |
2、想象空间 | 第31-32页 |
3、实践空间 | 第32-33页 |
(二) 权力与符号建构 | 第33-36页 |
(三) 权力与新彝族文化符号的消费者 | 第36-39页 |
1、本地“符号消费者” | 第36-37页 |
2、外地“符号消费者” | 第37-39页 |
四、总结 | 第39-42页 |
附录 | 第4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