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展示体系构建举隅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第10-11页
        1.1.1 研究缘起第10页
        1.1.2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文献研究综述第11-13页
        1.2.1 国外文献综述第11-12页
        1.2.2 国内文献综述第12-13页
    1.3 理论基础第13-15页
        1.3.1 原真性第13页
        1.3.2 场所精神第13-14页
        1.3.3 体验经济第14-15页
        1.3.4 共轭生态第15页
    1.4 研究意义与方法第15-17页
        1.4.1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展示界定第19-23页
    2.1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旅游界别第19-20页
        2.1.1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综合功能分析第19-20页
        2.1.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旅游特征分析第20页
    2.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关于展示的概念界定第20-23页
        2.2.1 展示概念的界定第20-21页
        2.2.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功能相近公共空间展示对比分析第21页
        2.2.3 展示对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综合功能实现的意义第21-23页
第三章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展示体系分析第23-31页
    3.1 展示体系的组成要素第23-27页
        3.1.1 展示的原则第23-24页
        3.1.2 展示的本体第24-25页
        3.1.3 展示的方法第25-26页
        3.1.4 展示的层次第26-27页
    3.2 解读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价值的重要提升路径第27-28页
        3.2.1 从解说走向解读的意义第27页
        3.2.2 “解说”----是供给方的有效导引展示第27页
        3.2.3 “解读”----是受众方的体验感知展示第27-28页
    3.3 展示体系之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综合功能实现的关键节点第28-31页
        3.3.1 大遗址保护第28-29页
        3.3.2 多元化教育第29页
        3.3.3 游憩体验感知第29页
        3.3.4 场所精神再现第29-31页
第四章 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体系构建第31-41页
    4.1 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状分析第31-37页
        4.1.1 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历程第31页
        4.1.2 文化旅游展示成就第31-33页
        4.1.3 已有的展示体系存在的问题第33-37页
    4.2 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展示体系的构建分析第37-41页
        4.2.1 构建原则与理念第37-38页
        4.2.2 展示体系的“核”元素第38-39页
        4.2.3 展示体系的构建第39-41页
第五章 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展示体系优化提升第41-47页
    5.1 遗址本体展示提升第41-42页
        5.1.1 成立考古学院第41页
        5.1.2 经常开展遗产地社交性活动第41页
        5.1.3 主题赛事举办第41-42页
        5.1.4 刊物出版第42页
    5.2 吴文化展示提升第42-44页
        5.2.1 吴越服饰体验第42-43页
        5.2.2 吴地水上之戏第43页
        5.2.3 农业观摩体验第43-44页
        5.2.4 旅游纪念品打造第44页
    5.3 保障要素提升第44-47页
        5.3.1 规划设计第44-45页
        5.3.2 人才储备第45页
        5.3.3 旅游接待第45页
        5.3.4 智慧旅游第45-47页
第六章 结语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马克思的道德观--R.G.佩弗对艾伦·伍德的批判
下一篇:仙山并照--唐代山水纹类铜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