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钛表面冷凝特性研究及通用冷凝传热模型建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4页
主要符号说明第14-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32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钛制换热元件及钛材表面冷凝研究进展第16-17页
   ·冷凝传热过程研究进展第17-26页
     ·滴状冷凝的研究进展第18-24页
       ·初始液滴的生成机理第18-20页
       ·单个液滴传热模型第20-21页
       ·液滴的分布特性第21-23页
       ·滴状冷凝传热模型第23-24页
     ·膜状冷凝的研究进展第24-25页
     ·滴膜共存冷凝现象及传热模型第25-26页
   ·分形理论及其应用第26-30页
     ·分形的特征第26-27页
     ·分形维数第27-28页
       ·豪斯道夫维数第27页
       ·盒维数第27-28页
     ·分形理论应用概况第28-30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2章 蒸汽在纯钛表面冷凝规律实验研究及机理分析第32-43页
   ·引言第32页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第32-35页
     ·实验系统第32-34页
     ·试样形式第34-35页
     ·实验步骤第35页
   ·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可靠性分析第35-37页
   ·蒸汽在纯钛表面的冷凝传热规律第37-40页
     ·试样制备及接触角测量第37页
     ·纯钛表面蒸汽冷凝形貌第37-39页
     ·纯钛表面冷凝特征曲线第39-40页
     ·实验值与经典传热模型对比分析第40页
   ·钛材表面性质对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第40-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钛表面改性对蒸汽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及机理分析第43-62页
   ·引言第43页
   ·钛改性表面的制备与预处理第43-45页
     ·热氧化表面制备第43-44页
     ·控制氧化表面制备第44-45页
   ·蒸汽在热氧化钛表面冷凝传热规律研究第45-48页
     ·热氧化表面冷凝形貌第45-47页
     ·热氧化表面冷凝特征曲线第47-48页
   ·蒸汽在控制氧化钛表面冷凝传热规律研究第48-51页
     ·化学刻蚀及控制氧化表面冷凝形貌第48-49页
     ·化学刻蚀及控制氧化表面冷凝特征曲线第49-51页
   ·实验值与经典传热模型对比分析第51-52页
   ·冷凝表面性质对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第52-61页
     ·静态接触角及表面能对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第52-55页
     ·表面化学成分对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第55-58页
       ·热氧化表面化学成分对冷凝传热的影响分析第55-57页
       ·控制氧化表面化学成分对冷凝传热的影响分析第57-58页
     ·表面微观结构对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第58-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4章 双组分混合介质在钛表面的冷凝规律研究第62-76页
   ·引言第62-63页
   ·双组分混合蒸气冷凝实验方法第63-66页
     ·乙醇-水二元混合物热物性确定第63-65页
     ·混合蒸气浓度的确定第65页
     ·混合蒸气平均流速的确定第65-66页
     ·实验系统和实验步骤第66页
   ·乙醇-水混合介质在钛表面的冷凝规律研究第66-72页
     ·乙醇-水混合蒸气冷凝形貌第66-70页
       ·乙醇浓度对冷凝形貌的影响第67-68页
       ·表面过冷度对冷凝形貌的影响第68-69页
       ·蒸气流速对冷凝形貌的影响第69-70页
     ·乙醇-水混合介质冷凝传热特征曲线第70-72页
   ·混合介质强化冷凝传热机理分析第72-75页
     ·浓度、温度梯度导致Marangoni效应机理第72-73页
     ·界面效应强化冷凝传热机理第73-75页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5章 基于分形理论的通用冷凝传热模型第76-100页
   ·引言第76页
   ·滴膜共存冷凝传热模型的建立第76-92页
     ·滴状区冷凝传热模型第76-87页
       ·通过单个液滴传热模型第76-78页
       ·初始液滴成核密度第78页
       ·液滴分形分布函数第78-85页
       ·液滴生长、合并及脱落周期第85-86页
       ·通过滴状区总传热量及传热系数计算第86-87页
     ·膜状区冷凝传热模型第87-92页
       ·沟流液膜传热模型第88-90页
       ·连通液膜传热模型第90-92页
     ·滴膜共存冷凝传热模型第92页
   ·传热模型影响因素分析第92-95页
     ·滴状区影响因素分析第92-95页
       ·接触角对单个液滴传热和分布函数的影响第92-94页
       ·分形维数对分布函数的影响第94页
       ·接触角对分形维数的影响第94-95页
     ·滴膜交界区域及膜状区影响因素分析第95页
   ·模型值与文献及实验数据比较第95-99页
     ·滴状冷凝传热模型与实验值对比分析第95-98页
     ·滴膜共存冷凝传热模型与实验值对比分析第98-99页
   ·结论第99-100页
第6章 钛-水热虹吸管冷凝传热计算方法与实验验证第100-123页
   ·引言第100-101页
   ·基于滴膜共存理论的热虹吸管冷凝段传热模型第101-103页
     ·热虹吸管冷凝段传热影响因素分析第101-102页
       ·真空度对滴状冷凝的影响分析第101页
       ·热虹吸管内界面切应力计算第101-102页
     ·热虹吸管冷凝段滴膜共存冷凝传热模型第102-103页
   ·钛-水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开发第103-108页
     ·钛-水两相闭式热虹吸管技术开发第104-106页
       ·工作液的选择第104-105页
       ·充液量的确定及传热极限验算第105-106页
     ·钛-水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制备第106-108页
   ·热虹吸管传热实验装置与方案设计第108-113页
     ·实验装置及方法第108-110页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方法第110-113页
   ·钛-水热虹吸管传热性能实验结果分析第113-117页
     ·不同热流密度下热虹吸管轴向温度分布第113-115页
     ·蒸发段传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变化第115-116页
     ·冷凝段传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变化第116-117页
   ·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和经验公式对比分析第117-122页
     ·蒸发段传热系数经验公式第118页
     ·冷凝段传热系数经验公式第118-119页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第119-122页
       ·蒸发段实验数据与模型计算值对比分析第119-120页
       ·冷凝段实验数据与模型计算值对比分析第120-122页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3-126页
   ·结论第123-124页
   ·主要创新点第124页
   ·展望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获得奖励及参加项目第136-137页
 发表论文第136页
 发明专利第136-137页
 获奖情况第137页
 参与项目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拉曼光谱的微流体传递过程及其应用的研究
下一篇:复合膜生物反应器地下水脱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