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家政策文件和有关领导的讲话精神 | 第10-11页 |
1.2.2 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3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法 | 第13-15页 |
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2.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范式演变 | 第15-19页 |
2.1.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 | 第15-16页 |
2.1.2 新公共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 第16-19页 |
2.2 新公共理论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适用性分析 | 第19-23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与高校后勤管理的趋同性 | 第19-20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实影响 | 第20-23页 |
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模式和现状分析 | 第23-41页 |
3.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概述 | 第23-26页 |
3.1.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概念分析 | 第23-24页 |
3.1.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具体内容 | 第24页 |
3.1.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义 | 第24-25页 |
3.1.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设定 | 第25-26页 |
3.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史沿革 | 第26-29页 |
3.2.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起步阶段(1979-1991年) | 第26-27页 |
3.2.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化阶段(1992-1998年) | 第27页 |
3.2.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突破阶段(1999-2002年) | 第27-28页 |
3.2.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调整深化阶段(2003-至今) | 第28-29页 |
3.2.5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效 | 第29页 |
3.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行模式 | 第29-33页 |
3.3.1 双轨制模式 | 第29-30页 |
3.3.2 企业化模式 | 第30-32页 |
3.3.3 社会统筹模式 | 第32-33页 |
3.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3.4.1 体制不顺,管理不清的现象依然存在 | 第34-35页 |
3.4.2 效率低下,满意度低的问题时有发生 | 第35-36页 |
3.4.3 配套不全,制约较多的情况较为普遍 | 第36-37页 |
3.5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例论证(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第37-41页 |
3.5.1 社会化改革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后勤管理的基本情况 | 第37-38页 |
3.5.2 浙江经资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举措 | 第38-39页 |
3.5.3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社会化的成效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39-41页 |
4 国外高校后勤服务保障运作体系及启示 | 第41-46页 |
4.1 欧美等国家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的基本模式 | 第41-44页 |
4.1.1 英美模式 | 第41-42页 |
4.1.2 德法模式 | 第42-43页 |
4.1.3 日本模式 | 第43-44页 |
4.2 欧美等国家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44-46页 |
4.2.1 高校后勤社会化制度保障的法制化 | 第44页 |
4.2.2 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多元化 | 第44页 |
4.2.3 产权分离制度在后勤资源上的体现 | 第44-45页 |
4.2.4 完善的政府支持体系 | 第45-46页 |
5 深化完善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及路径探讨 | 第46-58页 |
5.1 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 第46-49页 |
5.1.1 引入竞争机制,理顺管理体制 | 第46-48页 |
5.1.2 丰富举办形式,提倡多元管理 | 第48页 |
5.1.3 加强配套建设,完善制度体系 | 第48-49页 |
5.2 基于新公共管理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49-55页 |
5.2.1 构建全面细化的高校后勤管理系统 | 第49-51页 |
5.2.2 拟定定量化具体化的高校后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第51-53页 |
5.2.3 采取灵活高效的人员管理模式 | 第53-55页 |
5.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步骤 | 第55-58页 |
6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