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文学场视域下的冉庄创作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21页
    第一节 相关研究现状第11-16页
        一、冉庄研究现状第11-12页
        二、骏马奖研究现状第12-13页
        三、文学场研究现状第13-16页
    第二节 文学场的构成与运动第16-19页
    第三节 选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第19-21页
第一章 冉庄作品概观第21-41页
    第一节 冉庄创作的体裁分布及原因第21-24页
    第二节 民族文化元素的承袭第24-32页
        一、自然山水情怀的极致抒发第24-27页
        二、直抒胸臆与爽直的民族性格第27-30页
        三、民歌民谣形式与语言的借鉴第30-32页
    第三节 古典文学传统的活化第32-35页
        一、古典名句的化用第32-33页
        二、律诗形式借鉴第33-34页
        三、用典与历史素材融入第34-35页
    第四节 现代文学与西学思想的融贯第35-41页
        一、冉庄作品中的现代意识第35-38页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念的贯彻第38-39页
        三、“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观念的交织第39-41页
第二章 当代传媒语境下冉庄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第41-57页
    第一节 冉庄作品与读者的交流模式第41-45页
        一、叙事模式分析第41-43页
        二、作品话语分析第43-44页
        三、偏向“下行”的交流模式第44-45页
    第二节 冉庄艺术创作的传播模式与意义第45-51页
        一、印刷出版为主的传播模式第45-47页
        二、新媒介的潜在影响第47-49页
        三、冉庄获奖情况与文化占位第49-51页
    第三节 传媒与冉庄作品接受第51-57页
        一、开启多元的接受结构第51-54页
        二、接受、反馈对创作的再影响第54-57页
第三章 批评之维:冉庄理论写作与冉庄研究批判第57-73页
    第一节 冉庄的文学理论写作现象研究第57-64页
        一、冉庄的批评主体身份及表述方式第57-59页
        二、冉庄对“文学工具论”观念的修正第59-61页
        三、已有文化象征资本的巩固第61-64页
    第二节 冉庄研究批判第64-69页
        一、对冉庄评价的着眼点和共识第64页
        二、批评话语分析与“命名”意图第64-67页
        三、民族文学自主性的完善和制约第67-69页
    第三节 “大民族”化:冉庄的创作立场和规律第69-73页
        一、单一民族性的突破与“大民族”意识第69-71页
        二、文学自主性与时代主旋律的互动第71-73页
第四章 民族文学场的建构与文学场观念批判第73-88页
    第一节 民族文学场的特征第73-82页
        一、民族文学场的建构与单轴化运动第73-76页
        二、民族作家的反向占位第76-79页
        三、民族文学场与文学场的互动第79-82页
    第二节 文学场理论批判第82-88页
        一、文学场理论的形成与作用第82-83页
        二、文学场理论的适用性第83-85页
        三、民族文学批评方法的推进第85-88页
结语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6页
附录:冉庄创作年表第96-102页
致谢第102-10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傅毅辞赋研究
下一篇:向传统文学的迁徙之路—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