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8-18页 |
1.1 液化震害及研究意义 | 第8-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沙土液化特性 | 第13-14页 |
1.2.2 液化判别 | 第14-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现有液化判别方法介绍 | 第18-38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Miyajima 法 | 第18-22页 |
2.3 Suzuki 方法 | 第22-26页 |
2.3.1 Suzuki 方法 | 第22-25页 |
2.3.2 日本实时减灾系统 | 第25-26页 |
2.4 Kostadinov 和 Yamazaki 方法 | 第26-29页 |
2.5 基于 HHT 的场地液化识别方法 | 第29-32页 |
2.6 基于强震记录的频率下降法 | 第32-35页 |
2.7 小结 | 第35-38页 |
3 本文液化判别方法 | 第38-66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基于地表地震动记录的液化判别方法 | 第39-55页 |
3.2.1 ARMA 模型介绍 | 第39-42页 |
3.2.2 液化土层地震动特征分析 | 第42-46页 |
3.2.3 液化判别方法 | 第46-48页 |
3.2.4 方法验证 | 第48-55页 |
3.3 基于 Borehole 地震记录的液化判别方法 | 第55-63页 |
3.3.1 损伤识别方法 | 第55-57页 |
3.3.2 液化场地 Borehole 地震记录特征 | 第57-60页 |
3.3.3 基于 Borehole 记录的液化判别方法 | 第60-61页 |
3.3.4 方法验证 | 第61-63页 |
3.4 小结 | 第63-66页 |
4 2011 年东日本地震液化识别结果 | 第66-76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台站记录识别 | 第66-70页 |
4.3 东日本地震液化台站在主震前后的频率特性 | 第70-73页 |
4.4 小结 | 第73-7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5.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76-77页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附录 | 第90-102页 |
A.验证基于地表加速度记录的液化判别方法的具体参数 | 第90-98页 |
B. 验证基于 Borehole 记录的液化判别方法的具体参数 | 第98-102页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