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的法理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概述 | 第12-28页 |
(一)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分析 | 第12-15页 |
(二) 群体性事件理论渊源与国内外研究现况 | 第15-19页 |
1、 群体性事件与社会冲突理论 | 第15-16页 |
2、 “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 | 第16页 |
3、 安全阀制度 | 第16-17页 |
4、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 第17-18页 |
5、 国外对于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治理 | 第18-19页 |
(三) 基于法学视角的群体性事件特点 | 第19-22页 |
1、 主体的群体性 | 第19-20页 |
2、 利益性 | 第20-21页 |
3、 矛盾突发性 | 第21页 |
4、 组织性 | 第21-22页 |
5、 社会危害性 | 第22页 |
(四)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 第22-28页 |
1、 从参与主体构成进行划分 | 第23-25页 |
2、 从主观方面的特定目的性出发 | 第25-26页 |
3、 从动机上进行划分 | 第26页 |
4、 从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划分 | 第26-28页 |
二、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 第28-38页 |
(一) 历史文化传统的冲突与局限 | 第28-29页 |
(二) 利益分配机制与诉求表达机制失衡 | 第29-31页 |
(三) 法治失衡与立法缺失 | 第31-33页 |
(四) 司法救济功能失灵 | 第33-35页 |
(五) 政府公信力失衡 | 第35-38页 |
三、 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法治途径选择 | 第38-44页 |
(一) 建立宪政体制 | 第38-39页 |
(二) 完善民生领域法律法规 | 第39-40页 |
(三) 构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 | 第40-41页 |
(四) 规范执法权力行使方式 | 第41-42页 |
(五) 增强司法公信力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