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银行内欺诈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银行内欺诈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国内银行内欺诈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1-13页 |
第2章 我国银行内部欺诈风险概述 | 第13-19页 |
2.1 内部欺诈风险的定义 | 第13页 |
2.2 内部欺诈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13-16页 |
2.2.1 欺诈人主观方面 | 第13-15页 |
2.2.2 社会环境客观方面 | 第15-16页 |
2.3 内部欺诈风险的特征 | 第16-17页 |
2.3.1 内部欺诈风险具有内源性 | 第16页 |
2.3.2 内部欺诈风险具有分散性 | 第16页 |
2.3.3 内部欺诈风险的人为性和突发性 | 第16-17页 |
2.3.4 内部欺诈风险的不确定性和隐蔽性 | 第17页 |
2.3.5 内部欺诈风险管理的复杂性 | 第17页 |
2.4 内部欺诈风险管理目的 | 第17-19页 |
2.4.1 减少经济损失 | 第17页 |
2.4.2 满足监管要求 | 第17-18页 |
2.4.3 提升银行信誉和竞争力 | 第18-19页 |
第3章 国内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管理现状 | 第19-27页 |
3.1 我国内部欺诈风险案件现状 | 第19页 |
3.2 内部欺诈风险案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9-22页 |
3.2.1 银行机构情况 | 第20-21页 |
3.2.2 案件暴露形式情况 | 第21页 |
3.2.3 案件发生类型情况 | 第21-22页 |
3.2.4 案件特点 | 第22页 |
3.3 我国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7页 |
3.3.1 风险认识不够 | 第22-24页 |
3.3.2 风险识别手段单一 | 第24-25页 |
3.3.3 风险信息不对称 | 第25页 |
3.3.4 缺乏量化考核指标 | 第25-26页 |
3.3.5 违规惩戒力度不够 | 第26-27页 |
第4章 内部欺诈风险管理建议 | 第27-40页 |
4.1 正确认识内部欺诈风险 | 第27-28页 |
4.1.1 培养道德观念 | 第27页 |
4.1.2 注重案例教育 | 第27-28页 |
4.1.3 定岗定责 | 第28页 |
4.2 员工行为动态管理 | 第28-33页 |
4.2.1 日常关注 | 第28-30页 |
4.2.2 关爱员工 | 第30-31页 |
4.2.3 员工动态行为预警机制 | 第31-33页 |
4.3 建立预警机制 | 第33-36页 |
4.3.1 员工异常交易预警机制 | 第34-35页 |
4.3.2 客户异常交易预警机制 | 第35-36页 |
4.4 完善考核体系 | 第36-37页 |
4.4.1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 第36页 |
4.4.2 制定考核前与员工互动 | 第36-37页 |
4.4.3 监管银行绩效考核内容 | 第37页 |
4.5 建立内部欺诈风险评估机制 | 第37-39页 |
4.5.1 事件风险评估 | 第37-38页 |
4.5.2 产品风险评估 | 第38-39页 |
4.6 追究责任 | 第39-4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