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口服利巴韦林药代动力学及体内外毒性试验研究
英文缩略表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6页 |
·利巴韦林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利巴韦林生产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化学合成法 | 第14页 |
·酶法 | 第14页 |
·发酵法 | 第14-15页 |
·利巴韦林工程菌的构建 | 第15页 |
·利巴韦林药效学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作用机制 | 第15-17页 |
·代谢特点 | 第17-19页 |
·应用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利巴韦林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利巴韦林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利巴韦林在动物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检测方法的应用 | 第22-23页 |
·利巴韦林的毒副作用 | 第23-24页 |
·局部刺激毒性 | 第23页 |
·骨髓及血液系统毒性 | 第23页 |
·遗传毒性 | 第23-24页 |
·生殖毒性 | 第24页 |
·致癌性 | 第2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2 仔猪利巴韦林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26-34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页 |
·仪器与药品试剂 | 第26页 |
·动物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色谱条件 | 第26页 |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26页 |
·血样的采集 | 第26-27页 |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 第27页 |
·标准曲线制备 | 第27-28页 |
·回收率及精密度试验 | 第28-29页 |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结果 | 第29-32页 |
·反复给药后动物毒性反应 | 第29页 |
·药时曲线 | 第29-30页 |
·药代动力学 | 第30-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页 |
3.仔猪口服利巴韦林中毒模型的实验研究 | 第34-43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4-35页 |
·药物和试剂 | 第34页 |
·试验动物 | 第34-35页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反复给药毒性试验 | 第35页 |
·观察指标 | 第35-36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36页 |
·结果 | 第36-41页 |
·临床表现及一般生理指标 | 第36页 |
·血液学指标 | 第36-38页 |
·血清生化指标 | 第38页 |
·骨髓血涂片 | 第38页 |
·尿液检查 | 第38页 |
·增重影响 | 第38-39页 |
·剖检病变与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39-41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4 利巴韦林对 PK 传代细胞的影响 | 第43-47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细胞的复苏和传代培养 | 第43页 |
·PK 细胞毒性试验 | 第43页 |
·细胞形态观察 | 第43-44页 |
·结果分析 | 第44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44页 |
·结果 | 第44-45页 |
·细胞毒性结果 | 第44-45页 |
·统计分析 | 第45页 |
·PK 细胞形态观察 | 第45页 |
·倒置显微镜观察 | 第45页 |
·光镜观察 | 第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总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附图 | 第56-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