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1 42CrMo钢 | 第10页 |
1.2 42CrMo钢的摩擦磨损 | 第10-11页 |
1.3 42CrMo钢的摩擦磨损 | 第11-12页 |
1.4 传统气体渗碳、渗氮 | 第12-13页 |
1.4.1 气体渗碳 | 第12页 |
1.4.2 气体渗氮 | 第12页 |
1.4.3 气体碳氮共渗 | 第12-13页 |
1.5 等离子化学热处理 | 第13-20页 |
1.5.1 离子渗氮 | 第13-16页 |
1.5.2 离子渗碳 | 第16-18页 |
1.5.3 离子碳氮共渗 | 第18-20页 |
1.6 液相等离子碳氮共渗 | 第20-23页 |
1.6.1 液相等离子碳氮共渗原理 | 第20-21页 |
1.6.2 液相等离子碳氮共渗层技术工艺参数 | 第21-22页 |
1.6.3 液相等离子碳氮共渗层耐磨性能及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7 课题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实验与测试方法 | 第25-30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25页 |
2.2 电解液体系的确定 | 第25-26页 |
2.3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4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6-30页 |
2.4.1 物相相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2.4.2 共渗层相组织观察及成分分析 | 第27页 |
2.4.3 共渗层表面形貌观察及成分分析 | 第27页 |
2.4.4 共渗层显微硬度及耐腐蚀性测试 | 第27-28页 |
2.4.5 共渗层耐磨性能测试分析 | 第28-30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45页 |
3.1 实验工艺路线 | 第30-31页 |
3.2 实验电源类型确定 | 第31-34页 |
3.2.1 电流-时间变化关系 | 第31-32页 |
3.2.2 表面形貌 | 第32-33页 |
3.2.3 截面金相组织 | 第33-34页 |
3.3 实验临界条件的确定 | 第34-35页 |
3.3.1 电解液浓度的确定 | 第34页 |
3.3.2 实验电压的确定 | 第34-35页 |
3.4 主要工艺参数对渗层组织影响及渗层性能检测 | 第35-39页 |
3.4.1 处理时间对渗层生长的影响 | 第35-37页 |
3.4.2 工作电压对渗层生长的影响 | 第37-39页 |
3.5 共渗层性能检测分析 | 第39-44页 |
3.5.1 共渗层XRD分析 | 第39-40页 |
3.5.2 共渗层元素分布及分析 | 第40-42页 |
3.5.3 共渗层显微硬度测试及分析 | 第42-43页 |
3.5.4 共渗层耐蚀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43-44页 |
3.6 小结 | 第44-45页 |
4 共渗层耐磨性表征 | 第45-61页 |
4.1 实验表设计 | 第45-47页 |
4.2 耐磨试样表面形貌及元素分布 | 第47-50页 |
4.3 实验结果讨论 | 第50-60页 |
4.3.1 耐磨试样金相组织 | 第50-53页 |
4.3.2 共渗层XRD射线衍射分析 | 第53-55页 |
4.3.3 共渗层耐磨性分析 | 第55-60页 |
4.4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