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艺术表现探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1页 |
0.1 纳博科夫和《洛丽塔》 | 第7-8页 |
0.2 《洛丽塔》研究现状 | 第8-9页 |
0.3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第1章 精神分裂的艺术主题 | 第11-25页 |
1.1 亨伯特的精神分裂历程 | 第11-15页 |
1.1.1 记忆:安娜贝尔 | 第11-12页 |
1.1.2 梦幻:性感少女 | 第12-14页 |
1.1.3 实体:洛丽塔 | 第14-15页 |
1.2 亨伯特精神分裂的原因 | 第15-20页 |
1.2.1 儿童性理论:童年经历 | 第16-17页 |
1.2.2 创伤理论:性经历 | 第17-18页 |
1.2.3 流亡理论:无休止的旅行 | 第18-20页 |
1.3 艺术主题表现的意义 | 第20-25页 |
1.3.1 对美国社会的映射 | 第20-22页 |
1.3.2 纳博科夫“美国梦”的破灭 | 第22-23页 |
1.3.3 精神分裂主题的独特性 | 第23-25页 |
第2章 两两相对的人物设置 | 第25-33页 |
2.1 安娜贝尔与洛丽塔 | 第25-27页 |
2.2 瓦莱里娅与黑兹 | 第27-30页 |
2.3 亨伯特与奎尔蒂 | 第30-33页 |
第3章 互文性的表现手法 | 第33-45页 |
3.1 互文性理论概说 | 第33-35页 |
3.2 《洛丽塔》的互文性表现 | 第35-42页 |
3.2.1 重复 | 第35-37页 |
3.2.2 戏仿 | 第37-40页 |
3.2.3 暗示 | 第40-42页 |
3.3 《洛丽塔》互文性手法的意义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