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背景 | 第12页 |
1.2 造纸反渗透废水的产生、特点及危害 | 第12-16页 |
1.2.1 造纸反渗透废水的产生与特点 | 第12-14页 |
1.2.2 造反渗透废水的危害 | 第14-16页 |
1.3 造纸反渗透废水处理方法 | 第16-22页 |
1.3.1 活性炭吸附法 | 第16-18页 |
1.3.2 高级氧化法 | 第18-21页 |
1.3.3 混凝沉淀法 | 第21-22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粉末活性炭处理造纸反渗浓水的研究 | 第24-47页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4-3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27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7-3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3-46页 |
2.2.1 投加量对COD_(Cr)、UV_(254)值去除影响 | 第33-35页 |
2.2.2 初始pH值对COD_(Cr)、UV_(254)值去除影响 | 第35-36页 |
2.2.3 吸附时间对COD_(Cr)、UV_(254)值去除影响 | 第36-37页 |
2.2.4 吸附温度对COD_(Cr)、UV_(254)值去除影响 | 第37-39页 |
2.2.5 吸附COD_(Cr)、 UV_(254)等温线拟合 | 第39-42页 |
2.2.6 吸附COD_(Cr)、UV_(254)吸附动力学拟合 | 第42-4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芬顿氧化法处理造纸反渗浓水的研究 | 第47-65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7-49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9-63页 |
3.2.1 溶液初始pH值对COD_(Cr)、 UV_(254)值去除影响 | 第50-51页 |
3.2.2 芬顿投药比对COD_(Cr)、UV_(254)值去除影响 | 第51-52页 |
3.2.3 FeSO_4·7H_2O投加量对COD_(Cr)、UV_(254)值去除影响 | 第52-54页 |
3.2.4 反应时间对COD_(Cr)、UV_(254)值去除影响 | 第54-55页 |
3.2.5 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 第55-60页 |
3.2.6 响应面分析 | 第60-63页 |
3.2.7 优化及验证试验 | 第6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芬顿混凝组合工艺处理造纸反渗浓水的研究 | 第65-74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5-67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65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65-67页 |
4.2 混凝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7-73页 |
4.2.1 混凝剂的选择 | 第67页 |
4.2.2 PFS投加量对COD_(Cr)、UV_(254)值去除影响 | 第67-69页 |
4.2.3 初始pH值对COD_(Cr)、UV_(254)值去除影响 | 第69-70页 |
4.2.4 PAM投加量对COD_(Cr)、UV_(254)值去除影响 | 第70-71页 |
4.2.5 沉降时间对COD_(Cr)、UV_(254)值去除影响 | 第71-73页 |
4.3 芬顿混凝联合处理废水结果与讨论 | 第73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不同工艺处理造纸反渗浓水剩余有机物鉴定及分析 | 第74-84页 |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4-76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75-7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76-82页 |
5.2.1 造纸反渗透浓水有机物成分分析 | 第76-77页 |
5.2.2 粉末活性炭吸附法对废水有机物成分影响 | 第77-79页 |
5.2.3 芬顿氧化法对废水有机物成分影 | 第79-80页 |
5.2.4 混凝法对废水有机物成分影响 | 第80-82页 |
5.2.5 芬顿混凝联用对废水有机物成分影响 | 第82页 |
5.3 本章总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创新点 | 第85页 |
6.3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