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6页 |
1.1 问题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对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对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研究 | 第11-13页 |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4页 |
1.4.2 实证分析法 | 第14-15页 |
1.4.3 比较分析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理论分析 | 第16-24页 |
2.1 地方政府职能概述 | 第16-19页 |
2.1.1 地方政府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地方政府的职能 | 第17-19页 |
2.2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历程 | 第19-21页 |
2.2.1 改革开放前的地方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强化 | 第19-20页 |
2.2.2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发展 | 第20页 |
2.2.3 社会转型时期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提出 | 第20-21页 |
2.3 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现状及问题 | 第21-24页 |
2.3.1 公共服务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 第21-22页 |
2.3.2 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 | 第22页 |
2.3.3 危机应对能力不足,特别是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不当 | 第22页 |
2.3.4 忽视公民参与,公共服务质量不佳 | 第22-23页 |
2.3.5 信息公开化程度低,公共服务效率低下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从公共事件应对看地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情况 | 第24-43页 |
3.1 公共事件发生的概况及成因 | 第24-26页 |
3.1.1 公共事件的概念 | 第24-25页 |
3.1.2 公共事件成因与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缺失 | 第25-26页 |
3.1.3 公共事件与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缺失的关系 | 第26页 |
3.2 几起重大的公共事件分析 | 第26-37页 |
3.2.1 厦门PX事件 | 第26-29页 |
3.2.2 广东番禺垃圾焚烧事件 | 第29-33页 |
3.2.3 江西宜黄拆迁事件 | 第33-37页 |
3.3 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缺陷 | 第37-43页 |
3.3.1 厦门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缺陷 | 第37-38页 |
3.3.2 广州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缺陷 | 第38-40页 |
3.3.3 宜黄县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缺陷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缺陷成因及困境 | 第43-54页 |
4.1 地方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面临的困境 | 第43-47页 |
4.1.1 公共服务中利益分配不均衡 | 第43-44页 |
4.1.2 社会公力救济不足 | 第44-45页 |
4.1.3 公众对政府信任式微 | 第45-46页 |
4.1.4 大众媒体的报道角色错位 | 第46-47页 |
4.2 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缺陷成因分析 | 第47-54页 |
4.2.1 政府组织机构存在缺陷 | 第48-49页 |
4.2.2 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存在缺陷 | 第49-51页 |
4.2.3 领导素质与领导体制存在缺陷 | 第51-52页 |
4.2.4 公共伦理的缺失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实现的基本途径 | 第54-68页 |
5.1 实现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新定位 | 第54-56页 |
5.1.1 服务型政府职能的价值取向 | 第54-56页 |
5.1.2 服务型政府对政府职能模式转变的要求 | 第56页 |
5.2 开展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 第56-59页 |
5.2.1 政府公共能力建设的概念及存在问题 | 第57页 |
5.2.2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57-58页 |
5.2.3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途径 | 第58-59页 |
5.3 建立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 | 第59-62页 |
5.3.1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及分类 | 第59页 |
5.3.2 非政府组织的分类及其作用 | 第59-61页 |
5.3.3 加快培育非政府组织的思路 | 第61-62页 |
5.4 以公民参与实现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责任 | 第62-64页 |
5.4.1 公民参与的影响因素 | 第62-63页 |
5.4.2 公民参与的形式及途径 | 第63-64页 |
5.5 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机制创新 | 第64-68页 |
5.5.1 创新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观念 | 第64-65页 |
5.5.2 创新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式 | 第65-66页 |
5.5.3 切实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