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 | 第10-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三)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一)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3-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 基本思路 | 第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二) 田野调查法 | 第14-15页 |
(三) 分析综合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民族地区特色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16-22页 |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思想 | 第16-18页 |
(一) 习近平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讲话精神 | 第16-17页 |
(二) 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 | 第17-18页 |
二、民族地区贯彻落实习近平全面小康和乡村建设讲话精神政策分析 | 第18-22页 |
(一) 把建成全面小康工作重点难点放在民族地区 | 第18-20页 |
(二) 民族地区打造美丽乡村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同步进行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弥渡县依托多民族文化打造特色乡村的基本路径 | 第22-27页 |
一、弥渡县因地制宜、因村制策建设特色乡村 | 第22-23页 |
二、弥渡县特色乡村的不同路径选择 | 第23-25页 |
(一) 民俗风情旅游型特色乡村建设 | 第23-24页 |
(二)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 | 第24页 |
(三) 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村寨建设 | 第24-25页 |
三、弥渡县特色乡村建设的效益分析 | 第25-27页 |
(一) 经济效益 | 第25-26页 |
(二) 社会效益 | 第26页 |
(三) 生态效益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大东村民族旅游特色村寨建设 | 第27-34页 |
一、大东村自然地理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27页 |
二、大东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原则 | 第27-29页 |
三、大东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调研 | 第29-34页 |
(一) 玫瑰园文化建设 | 第29-31页 |
(二) 特色宜居村寨示范建设 | 第31-32页 |
(三) 民族文化特色饮食提升 | 第32-34页 |
第五章 下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 | 第34-38页 |
一、下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 | 第34-35页 |
二、下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的实证分析 | 第35-38页 |
第六章 文盛街村民族特色示范村寨建设 | 第38-43页 |
一、文盛街民族特色示范村建设的优势 | 第38-40页 |
(一) 产业兴旺方面 | 第38-39页 |
(二) 生态宜居方面 | 第39页 |
(三) 治理有效方面 | 第39-40页 |
二、文盛街特色乡村建设调研 | 第40-43页 |
(一) 文盛街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 第40页 |
(二) 文盛街村民族特色示范村建设的具体举措 | 第40-43页 |
第七章 弥渡县特色乡村建设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思考 | 第43-50页 |
一、弥渡县特色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3-45页 |
(一) 资金投入不足 | 第43-44页 |
(二) 缺乏人才 | 第44页 |
(三) 对特色乡村建设的认识不足 | 第44页 |
(四) 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 第44-45页 |
(五) 古村落发展与保护的冲突 | 第45页 |
二、弥渡县特色乡村建设的对策 | 第45-50页 |
(一) 加大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力度 | 第45-46页 |
(二)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 第46页 |
(三) 强化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力度 | 第46页 |
(四) 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态意识 | 第46页 |
(五)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 第46-47页 |
(六) 加强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 第47页 |
(七) 关于解决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矛盾的对策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