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 选题的目的与依据 | 第11页 |
(一) 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二) 选题的依据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学术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页 |
三、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3-14页 |
(一)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3页 |
(二)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化心理结构概述 | 第14-23页 |
第一节 文化心理结构内涵 | 第14-23页 |
一、 文化心理结构的内容 | 第15-20页 |
(一) 思维方式 | 第15-16页 |
(二) 价值观念 | 第16-17页 |
(三) 情感方式 | 第17-18页 |
(四) 行为方式 | 第18-19页 |
(五) 人格追求 | 第19-20页 |
二、 文化心理结构特征 | 第20-23页 |
(一) 社会性历史性 | 第20-21页 |
(二) 整体性 | 第21-22页 |
(三) 潜在性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新生社会群体“蚁族”文化心理结构及成因 | 第23-34页 |
第一节 新生社会群体“蚁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 第23-27页 |
一、 新生社会群体“蚁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内涵 | 第23-27页 |
(一) 思维方式层面 | 第24页 |
(二) 价值观念层面 | 第24页 |
(三) 行为方式层面 | 第24-25页 |
(四) 心理诉求层面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当今新生社会群体“蚁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9页 |
一、 思维与价值观念上存在偏颇,选择职业时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 | 第27-28页 |
二、 行为方式上存在不足,社会实践能力欠缺 | 第28-29页 |
三、 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危机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 第29页 |
第三节 新生社会群体“蚁族”文化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 | 第29-34页 |
一、 客观原因 | 第29-31页 |
(一) 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 第29-30页 |
(二) 经济上拮据 | 第30页 |
(三) 严峻的就业形势 | 第30-31页 |
二、 主观原因 | 第31-34页 |
(一) 思维方式的固化 | 第31页 |
(二) 价值观念的狭隘与守旧 | 第31-32页 |
(三) 精神文化方面的诉求得不到满足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新生社会群体“蚁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完善与优化 | 第34-43页 |
第一节 建立现代思维方式 | 第34-37页 |
一、 构建现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二、 “蚁族”如何培养与建立现代思维方式 | 第35-37页 |
(一) 通过加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 培养和完善“蚁族”的现代思维方式 | 第36页 |
(二) 建立新型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转换简单化的线性思维方式 | 第36页 |
(三) 加强和谐社会文化的创新,提高“蚁族”的幸福指数,促进思维方式创新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7-38页 |
一、 建立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文化传播体系 | 第37-38页 |
二、 “蚁族”应加强自身修养,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8页 |
第三节 建立新型的行为方式 | 第38-40页 |
一、 政府应加强对“蚁族”行为方式的引导与管理 | 第39页 |
二、 社会应该正确对待“蚁族”问题 | 第39页 |
三、 “蚁族”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到知行统一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加强和谐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 第40-43页 |
一、 加强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40-41页 |
二、 提升自身的素质,正确的认识自我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