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8-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超氧化物歧化酶简介 | 第11-14页 |
1.1.1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1.2 SOD展望 | 第14页 |
1.2 层层自组装技术简介 | 第14-20页 |
1.2.1 层层自组装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底物碳酸钙纳米颗粒制备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LBL自组装的方式 | 第18-19页 |
1.2.4 LBL制备聚电解质微囊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 研究包裹SOD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3页 |
2.1 材料 | 第23-25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2.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第24-25页 |
2.2 方法 | 第25-33页 |
2.2.1 溶血液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2 粗酶液的制备 | 第26页 |
2.2.3 热变性除杂蛋白及最佳热变条件研究 | 第26-28页 |
2.2.4 丙酮沉淀 | 第28页 |
2.2.5 透析处理及冷冻干燥 | 第28页 |
2.2.6 PAGE电泳检测 | 第28-29页 |
2.2.7 SOD蛋白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2.2.8 SOD活力及比活力测定 | 第30-31页 |
2.2.9 SOD活力回收率的测定 | 第31页 |
2.2.10 聚电解质包裹Cu/Zn-SOD | 第31-33页 |
2.2.11 包裹有聚电解质微囊的Cu/Zn-SOD抗胰蛋白酶水解能力的研究 | 第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9页 |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34页 |
3.2 Cu~(2+)、Zn~(2+)浓度与SOD活性关系及相关性分析 | 第34-36页 |
3.3 热变性温度对SOD活性及比活力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热变性时间对SOD活性及比活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3.5 正交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6 PAGE电泳结果 | 第39-40页 |
3.7 活力回收率 | 第40页 |
3.8 聚电解质包裹SOD结果分析 | 第40-48页 |
3.8.1 碳酸钙纳米颗粒制备及直径测量 | 第40-43页 |
3.8.2 电位图 | 第43页 |
3.8.3 无定型碳酸钙纳米颗粒 | 第43-44页 |
3.8.4 碳酸钙纳米颗粒与绿色量子点链接 | 第44-45页 |
3.8.5 聚电解质与红色量子点的链接 | 第45-46页 |
3.8.6 包裹有碳酸钙的聚电解质微囊 | 第46-47页 |
3.8.7 包裹Cu/Zn-SOD的聚电解质微囊制备 | 第47-48页 |
3.9 包裹聚电解质微囊的Cu/Zn-SOD包裹率及抗胰蛋白酶水解能力研究 | 第48-49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49-52页 |
4.1 结果 | 第49-50页 |
4.2 讨论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