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章 亲属拒证权制度的基本理论第10-17页
    第一节 亲属拒证权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第10-13页
        一、亲属拒证权的含义第10-11页
            (一) 证人的含义第10页
            (二) 亲属证人的含义第10-11页
            (三) 拒证权的含义第11页
        二、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特征第11-13页
            (一) 亲属拒证权是一种程序阻碍权第11-12页
            (二) 亲属拒证权体现法律的亲情约束性第12-13页
    第二节 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现实意义第13-17页
        一、亲属拒证权制度有利于维系家庭亲情纽带关系第14页
        二、亲属拒证权制度有利于稳固社会关系第14-17页
第二章 亲属拒证权制度的法制史第17-28页
    第一节 容隐制度在古代的发展第17-23页
        一、容隐制度的发展过程第17-22页
            (一) “亲亲相隐”的萌芽第17-18页
            (二) 容隐制度的形成第18-20页
            (三) 容隐制度的继续发展第20页
            (四) 容隐制度的正式确立与完善第20-22页
        二、我国古代容隐制度的特点第22-23页
            (一) 体现了维护家族亲情的价值观第22页
            (二) 体现了社会伦理服务于政治统治利益观第22-23页
    第二节 亲属拒证权制度的近代化历程第23-25页
        一、清末修律中亲属拒证权的命运第23-24页
        二、民国时期的亲属拒证权制度第24-25页
            (一) 刑事诉讼法方面第24页
            (二) 民事诉讼法方面第24-25页
    第三节 亲属拒证权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命运第25-28页
        一、新中国成立之后亲属拒证权制度的命运第25页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亲属拒证权制度缺失的原因分析第25-28页
            (一) 思想意识上的扭曲倾向第26页
            (二) 立法者的法律工具价值倾向第26页
            (三) 司法受制于政治的影响第26-28页
第三章 两大法系亲属拒证权制度的比较分析第28-39页
    第一节 英美法系的亲属拒证权制度第28-34页
        一、美国的婚姻关系的拒证权第28-31页
            (一) 配偶证言拒证权第28-29页
            (二) 婚内秘密交流拒证权第29-30页
            (三) 婚姻关系拒证权的适用例外第30-31页
        二、英国的婚姻关系拒证权第31-32页
        三、加拿大婚姻关系拒证权第32-33页
        四、澳大利亚的亲属拒证权第33-34页
            (一) 刑事诉讼中被告的亲属行使拒证权的程序要求第33页
            (二) 亲属拒政权的例外情形第33-34页
            (三) 评论第34页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的亲属拒证权第34-36页
        一、亲属拒证权的主体范围第34-35页
            (一) 姻亲关系形成的亲属主体第34页
            (二) 姻亲以外的原因形成的主体第34-35页
        二、亲属拒证权的种类表现第35-36页
            (一) 基于身份的拒证权第35页
            (二) 基于刑事归罪的拒证权第35-36页
    第三节 两大法系的亲属拒证权制度的比较第36-39页
        一、两大法系规定的亲属拒证权的不同之处第36-37页
            (一) 权利主体范围不同第36页
            (二) 拒证的证言性质不同第36-37页
        二、两大法系规定的的亲属拒证权产生区别的成因第37-39页
            (一) 两大法系的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原因第37页
            (二) 两大法系的亲属拒证权制度的形成途径所致第37-39页
第四章 我国设立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立法构想第39-51页
    第一节 亲属拒证权制度在我国的立法现状第39-41页
        一、新刑事诉讼法对亲属拒证权的规定第39页
        二、我国现行亲属拒证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9-40页
            (一) 亲属证人的作证义务和出庭义务未被免除第39-40页
            (二) 亲属证人提供的证据效力未被否定第40页
        三、刑事诉讼法对亲属拒证权制度规定的弊端第40-41页
            (一) 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妨碍了被告人的法庭对质权第41页
            (二) 刑诉法的规定加剧有关机关对证人出庭作证的消极态度第41页
    第二节 构建我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的驱动机制第41-44页
        一、诉讼价值权衡驱动第42-43页
        二、利益平衡的驱动第43页
        三、提高证据效力的驱动第43-44页
    第三节 构建我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立法建议第44-51页
        一、亲属拒证权制度种类设定第44-46页
            (一) 基于身份原因的亲属拒证权第45页
            (二) 基于刑法归罪事项的亲属拒证权第45-46页
        二、亲属拒证权的权利主体第46-47页
            (一) 姻亲关系的权利主体第46-47页
            (二) 血缘关系的权利主体第47页
        二、亲属拒证权的程序事项第47-51页
            (一) 亲属拒证权的告知与申请第47-48页
            (二) 裁判与处理第48-49页
            (三) 权利的救济第49页
            (四) 亲属拒证权适用的法律后果第49页
            (五) 亲属拒证权制度适用的例外第49-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特别程序
下一篇:律师在场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