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

无线携能通信中的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常用缩略语对照表第14-15页
常用符号对照表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18页
        1.1.1 无线携能通信息技术的兴起第16页
        1.1.2 无线携能通信中的安全威胁第16-17页
        1.1.3 物理层安全技术的兴起第17页
        1.1.4 无线携能通信中的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1 无线携能通信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2 无线携能通信中的物理层安全传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20-21页
    1.4 论文主要内容第21-22页
    1.5 论文章节安排第22-24页
第二章 无线携能通信系统物理层安全研究相关理论技术概述第24-32页
    2.1 物理层安全技术第24-26页
        2.1.1 波束成形技术第25-26页
        2.1.2 人工噪声技术第26页
    2.2 无线携能通信中的物理层安全模型第26-29页
        2.2.1 时域切换型第26-28页
        2.2.2 功率分割型第28-29页
    2.3 基于随机几何的通信系统建模概述第29-30页
        2.3.1 基于泊松点过程建模的基础理论第29-30页
        2.3.2 基于泊松簇过程建模的基础理论第30页
    2.4 凸优化理论概述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基于动态“信-能”切换的机会式安全传输方案第32-49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系统模型第32-35页
        3.2.1 位置拓扑第33-34页
        3.2.2 通信模型第34页
        3.2.3 非线性能量采集模型第34-35页
        3.2.4 信道模型第35页
    3.3 基于动态“信-能”切换的机会式安全传输方案第35-37页
    3.4 性能分析第37-43页
        3.4.1 信息传输性能第38-43页
        3.4.2 能量输送性能第43页
    3.5 门限优化第43-44页
    3.6 仿真实验第44-48页
        3.6.1 线性与非线性能量采集模型对比分析第45-46页
        3.6.2 门限优化结果第46-47页
        3.6.3 方案性能对比第47页
        3.6.4 系统参数分析第47-48页
    3.7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基于能量门限的on-off安全传输方案第49-62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系统模型第49-50页
    4.3 基于能量门限的on-off安全传输方案第50-52页
    4.4 安全性能分析第52-55页
    4.5 双门限优化第55-58页
        4.5.1 最优选择算法第55-56页
        4.5.2 次优简化算法第56-58页
    4.6 实验仿真第58-61页
        4.6.1 算法性能对比第58-60页
        4.6.2 系统参数影响第60-61页
    4.7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异构携能通信网络中基于安全能量效率公平性的联合波束成形方案第62-85页
    5.1 引言第62-63页
    5.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第63-66页
        5.2.1 网络结构第63-64页
        5.2.2 信号模型第64-65页
        5.2.3 非线性能量采集模型第65页
        5.2.4 问题描述第65-66页
    5.3 基于安全能量效率公平性的联合波束设计第66-72页
        5.3.1 波束设计方案的数学建模第66-67页
        5.3.2 最优联合波束成形矢量求解第67-71页
        5.3.3 求解算法总结与复杂度分析第71-72页
    5.4 基于交替方向乘子算法的分布式求解方法第72-78页
        5.4.1 构造增广惩罚问题第73-75页
        5.4.2 双变量对偶分解第75页
        5.4.3 变量迭代更新第75-77页
        5.4.4 算法总结第77页
        5.4.5 信令开销第77-78页
        5.4.6 单基站计算复杂分析第78页
    5.5 仿真实验第78-82页
    5.6 本章小结第82-83页
    5.7 附录命题1的证明第83-8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5-87页
    6.1 本工作总结第85-86页
    6.2 前景展望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3页
作者简历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联合信号波形特征的直接数据域定位算法研究
下一篇:成对载波多址信号的单通道接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