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1.1 静松灵麻醉剂的概述 | 第12-14页 |
1.1.1 静松灵的中枢抑制机理 | 第12-13页 |
1.1.2 静松灵的镇痛机制 | 第13页 |
1.1.3 静松灵的肌肉松驰作用 | 第13页 |
1.1.4 静松灵的副作用 | 第13-14页 |
1.2 神经细胞体外培养概述 | 第14-17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2 体外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1.2.3 培养条件及要求 | 第16-17页 |
1.2.4 无血清培养基的应用 | 第17页 |
1.3 神经递质概述 | 第17-21页 |
1.3.1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2 单胺类神经递质 | 第19-21页 |
1.4 细胞信号转导概述 | 第21-23页 |
1.4.1 ATP酶跨膜信号转导系统 | 第22页 |
1.4.2 cAMP信号通路 | 第22-23页 |
1.4.3 NO-cGMP信号通路 | 第23页 |
1.5 实验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2.1.2 实验器械 | 第24-25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7页 |
2.2.1 静松灵的血药浓度检测 | 第26-27页 |
2.2.2 静松灵RP-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7-28页 |
2.2.3 神经细胞培养方法 | 第28-31页 |
2.2.4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检测 | 第31-32页 |
2.2.5 单胺神经递质及GABA的检测 | 第32-34页 |
2.2.6 信号转导系统的测定 | 第34-37页 |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60页 |
3.1 静松灵血药浓度的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3.1.1 静松灵标准品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结果 | 第38页 |
3.1.2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3.1.3 精密度试验结果 | 第39页 |
3.1.4 样品检测结果 | 第39页 |
3.2 神经细胞培养及鉴定结果 | 第39-42页 |
3.2.1 形态学观察 | 第39-41页 |
3.2.2 神经元细胞鉴定结果 | 第41-42页 |
3.3 单胺类神经递质及GABA的LC-MS/MS检测结果 | 第42-50页 |
3.3.1 质谱条件的选择 | 第42-44页 |
3.3.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第44页 |
3.3.3 方法检出限与定量限 | 第44-45页 |
3.3.4 准确度与精密度 | 第45页 |
3.3.5 单胺类神经递质及GABA定量质谱检测结果 | 第45-50页 |
3.4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检测结果 | 第50-53页 |
3.4.1 静松灵麻醉剂对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Asp含量的影响结果 | 第50-51页 |
3.4.2 静松灵麻醉剂对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Gly含量的影响结果 | 第51-52页 |
3.4.3 静松灵麻醉剂对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Glu含量的影响结果 | 第52-53页 |
3.5 信号转导系统检测结果 | 第53-60页 |
3.5.1 静松灵麻醉剂对体外大脑神经细胞ATP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3.5.2 静松灵麻醉剂对体外大脑神经细胞cAMP信号转导的影响 | 第55-56页 |
3.5.3 静松灵麻醉剂对大脑神经细胞NO-cGMP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第56-60页 |
4 讨论 | 第60-66页 |
4.1 实验模型的优化建立 | 第60页 |
4.2 检测方法的选择 | 第60-61页 |
4.3 静松灵对体外神经细胞分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1 静松灵对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2 静松灵对5-羟色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第62页 |
4.4 静松灵对体外神经细胞分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第62-64页 |
4.4.1 静松灵对兴奋型氨基酸神经递递质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2 静松灵对抑制型氨基酸神经递递质的影响 | 第63-64页 |
4.5 静松灵对体外神经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第64-66页 |
4.5.1 静松灵对体外神经细胞的ATP酶跨膜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第64-65页 |
4.5.2 静松灵对体外神经细胞的cAMP跨膜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第65页 |
4.5.3 静松灵对体外神经细胞的NO-cGMP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第65-66页 |
5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