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第5-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4页 |
1.1 冠状病毒受体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 IBV感染细胞相关受体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氨肽酶N(APN) | 第13-16页 |
1.2.2 硫酸乙酰肝素 | 第16页 |
1.2.3 唾液酸 | 第16-17页 |
1.3 噬菌体展示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3.1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1.3.2 噬菌体展示系统的分类 | 第19-21页 |
1.3.3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应用 | 第21-23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4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7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2.1.2 菌种、载体及主要相关试剂 | 第24页 |
2.1.3 实验常规试剂的配制 | 第24-27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43页 |
2.2.1 鸡氨肽酶N基因的克隆 | 第27-32页 |
2.2.2 gAPN原核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原核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2-33页 |
2.2.3 gAPN重组蛋白的纯化及复性 | 第33-34页 |
2.2.4 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 | 第34页 |
2.2.5 多克隆抗血清的鉴定 | 第34-35页 |
2.2.6 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对gAPN蛋白亲和配体的生物淘选 | 第35-37页 |
2.2.7 结合克隆的特征鉴定 | 第37-39页 |
2.2.8 亲和噬菌体共有氨基酸序列的推导及合成 | 第39-40页 |
2.2.9 亲和肽的生物活性鉴定 | 第40-42页 |
2.2.10 亲和噬菌体体内抗病毒活性 | 第42-43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3 结果 | 第44-62页 |
3.1 gAPN基因的克隆 | 第44-45页 |
3.2 gAPN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45-47页 |
3.3 鸡APN基因的重组原核、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蛋白表达 | 第47-49页 |
3.3.1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7-48页 |
3.3.2 原核重组蛋白的表达 | 第48-49页 |
3.3.3 原核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49页 |
3.4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第49-52页 |
3.4.1 gAPN多克隆抗血清的效价测定 | 第49-50页 |
3.4.2 多克隆抗体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50-51页 |
3.4.3 多克隆抗体的IFA检测 | 第51-52页 |
3.5 噬菌体十二肽库对gAPN重组蛋白亲和配体的生物淘选 | 第52-62页 |
3.5.1 噬菌体十二肽库对gAPN重组蛋白的四轮淘洗 | 第52-54页 |
3.5.2 亲和多肽的生物活性检测 | 第54-56页 |
3.5.3 亲和噬菌体体内抗病毒活性 | 第56-62页 |
4 讨论 | 第62-67页 |
4.1 gAPN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62-63页 |
4.2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生物活性的恢复 | 第63-64页 |
4.3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活性检测 | 第64页 |
4.4 鸡氨肽酶N亲和肽的筛选与鉴定 | 第64-65页 |
4.5 亲和噬菌体体内抗病毒分析 | 第65-67页 |
5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