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2.1 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理财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2.1.1 互联网金融简介 | 第14页 |
2.1.2 互联网理财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2.2 消费者信任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2.2.1 消费者信任简介 | 第15-16页 |
2.2.2 互联网环境下的信任与传统信任的差异 | 第16-17页 |
2.2.3 信任与互联网金融研究综述 | 第17页 |
2.3 相关研究模型与本研究的变量界定 | 第17-22页 |
2.3.1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研究模型与变量 | 第17-18页 |
2.3.2 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 | 第18-19页 |
2.3.3 感知资源 | 第19-20页 |
2.3.4 个体风险偏好 | 第20-22页 |
第3章 互联网理财信任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2-33页 |
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2-24页 |
3.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 第22页 |
3.1.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 | 第22-24页 |
3.2 层次分析法 | 第24-26页 |
3.2.1 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24页 |
3.2.2 构造判断矩阵与赋值 | 第24-25页 |
3.2.3 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 第25-26页 |
3.2.4 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 第26页 |
3.3 互联网理财信任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步骤 | 第26-33页 |
3.3.1 互联网理财信任评价体系的指标分析 | 第26-28页 |
3.3.2 建立评估对象因素集U | 第28-29页 |
3.3.3 建立评估对象评语集V和量化等级 | 第29页 |
3.3.4 确定指标权重 | 第29-30页 |
3.3.5 确定隶属矩阵 | 第30-31页 |
3.3.6 计算模糊向量B | 第31-33页 |
第4章 概念模型与假设推演 | 第33-37页 |
4.1 本研究的概念模型 | 第33页 |
4.2 研究假设推演 | 第33-37页 |
4.2.1 感知利益、感知风险与信任的关系 | 第33-34页 |
4.2.2 互联网理财中感知资源的角色 | 第34-35页 |
4.2.3 互联网理财信任的中介作用 | 第35页 |
4.2.4 个体风险偏好的调节作用 | 第35-37页 |
第5章 研究设计 | 第37-40页 |
5.1 研究场景及变量测量 | 第37-39页 |
5.2 问卷设计与预调查 | 第39页 |
5.3 数据收集 | 第39-40页 |
第6章 实证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40-60页 |
6.1 样本特征描述 | 第40-41页 |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1-45页 |
6.2.1 信度检验 | 第41-43页 |
6.2.2 效度检验 | 第43-45页 |
6.3 相关分析 | 第45-46页 |
6.4 回归分析 | 第46-60页 |
6.4.1 简单回归分析 | 第47-50页 |
6.4.2 多层次回归分析 | 第50-60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0-67页 |
7.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60-62页 |
7.1.1 感知利益对互联网理财信任和购买意愿的积极影响 | 第60页 |
7.1.2 感知风险对互联网理财信任和购买意愿的负向影响 | 第60页 |
7.1.3 平台信任与产品信任区分及其中介效应 | 第60-61页 |
7.1.4 感知资源在感知风险对平台信任和产品信任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 | 第61-62页 |
7.1.5 个体风险偏好在平台信任和产品信任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 | 第62页 |
7.2 启示与建议 | 第62-65页 |
7.2.1 从互联网平台和产品两方面提升投资者对互联网理财的信任 | 第62-63页 |
7.2.2 在互联网理财推广中强化感知资源与感知收益、感知风险的匹配 | 第63-64页 |
7.2.3 根据用户感知资源和个体风险偏好设计多样化理财产品 | 第64-65页 |
7.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5页 |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第65-67页 |
7.4.1 研究局限 | 第65页 |
7.4.2 研究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附录2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 | 第75-78页 |
详细摘要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