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秦岭北麓太平峪片区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6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景观安全格局研究综述 | 第17-31页 |
2.1 背景理论研究 | 第17-20页 |
2.1.1 景观生态学 | 第17-18页 |
2.1.2 景观生态规划 | 第18-20页 |
2.2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 第20-22页 |
2.2.1 景观安全格局组分 | 第20页 |
2.2.2 景观安全格局建立步骤 | 第20-22页 |
2.3 背景理论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的联系 | 第22-23页 |
2.3.1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安全格局联系 | 第22页 |
2.3.2 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安全格局联系 | 第22-23页 |
2.4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2.4.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第23-24页 |
2.4.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第24-26页 |
2.4.3 秦岭北麓相关研究概述 | 第26-27页 |
2.4.4 研究评述 | 第27页 |
2.5 案例研究 | 第27-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太平河流域景观安全格局研究 | 第31-67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31-37页 |
3.1.1 户县概况 | 第31-35页 |
3.1.2 太平河流域概况 | 第35-37页 |
3.2 防洪安全格局 | 第37-41页 |
3.2.1 太平河流域区水文概况 | 第37-38页 |
3.2.2 太平河流域水文过程分析 | 第38-40页 |
3.2.3 太平河流域防洪安全格局 | 第40-41页 |
3.2.4 太平河流域防洪规划导则 | 第41页 |
3.3 地质灾害与水土流失防治安全格局 | 第41-44页 |
3.3.1 地质灾害现状与分布 | 第41-42页 |
3.3.2 地质灾害与水土流失过程分析 | 第42页 |
3.3.3 地质灾害与水土保持安全格局 | 第42-43页 |
3.3.4 地质灾害与水土保持安全规划导则 | 第43-44页 |
3.4 冲洪积扇格局 | 第44-46页 |
3.4.1 冲洪积扇格局特征 | 第44-45页 |
3.4.2 冲洪积扇地下水特征 | 第45-46页 |
3.4.3 冲洪积扇规划导则 | 第46页 |
3.5 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 第46-57页 |
3.5.1 生物资源概况 | 第46页 |
3.5.2 生物过程分析 | 第46-48页 |
3.5.3 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 第48-56页 |
3.5.4 植被保护格局 | 第56-57页 |
3.5.5 生物保护安全规划导则 | 第57页 |
3.6 乡土文化景观安全格局 | 第57-59页 |
3.6.1 太平河流域遗产资源概况 | 第57-58页 |
3.6.2 遗产景观适宜性分析 | 第58-59页 |
3.6.3 乡土文化景观安全格局 | 第59页 |
3.6.4 乡土文化景观规划导则 | 第59页 |
3.7 游憩安全格局 | 第59-61页 |
3.7.1 太平河流域游憩景观资源 | 第59页 |
3.7.2 太平河流域游憩适宜性分析 | 第59-61页 |
3.7.3 太平河流域游憩安全格局 | 第61页 |
3.7.4 太平河流域游憩安全规划导则 | 第61页 |
3.8 视觉安全格局 | 第61-64页 |
3.8.1 确定视觉线路 | 第61-63页 |
3.8.2 视觉安全格局 | 第63页 |
3.8.3 视觉安全规划导则 | 第63-64页 |
3.9 区域综合安全格局 | 第64-65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太平峪片区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 第67-87页 |
4.1 尺度转换 | 第67-69页 |
4.1.1 格局尺度转换 | 第67-68页 |
4.1.2 整体策略提出 | 第68-69页 |
4.2 太平峪片区防洪规划策略 | 第69-72页 |
4.2.1 导则要点 | 第69页 |
4.2.2 现状分析 | 第69-70页 |
4.2.3 问题指认 | 第70页 |
4.2.4 策略提出 | 第70-72页 |
4.3 太平峪片区生物保护规划策略 | 第72-75页 |
4.3.1 导则要点 | 第72-73页 |
4.3.2 现状分析 | 第73-74页 |
4.3.3 问题指认 | 第74页 |
4.3.4 策略提出 | 第74-75页 |
4.4 太平峪片区乡土文化规划策略 | 第75-77页 |
4.4.1 导则要点 | 第75页 |
4.4.2 现状分析 | 第75-76页 |
4.4.3 问题指认 | 第76页 |
4.4.4 策略提出 | 第76-77页 |
4.5 太平峪片区游憩景观规划策略 | 第77-80页 |
4.5.1 导则要点 | 第77页 |
4.5.2 现状分析 | 第77-78页 |
4.5.3 问题指认 | 第78页 |
4.5.4 策略提出 | 第78-80页 |
4.6 太平峪片区视觉安全规划策略 | 第80-85页 |
4.6.1 导则要点 | 第80-81页 |
4.6.2 现状分析 | 第81-82页 |
4.6.3 问题指认 | 第82页 |
4.6.4 策略提出 | 第82-8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5 结论 | 第87-9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87-9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6 致谢 | 第97-99页 |
7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8 附录 | 第103-108页 |
附录-Ⅰ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附录-Ⅱ 图录 | 第104-108页 |
附录-Ⅲ 表录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