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保障性住房融资的基础理论 | 第19-21页 |
2.1.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9-20页 |
2.1.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 第20-21页 |
2.1.3 社会保障理论 | 第21页 |
2.2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 | 第21-25页 |
2.2.1 PPP 融资模式的运行过程 | 第22-23页 |
2.2.2 PPP 融资模式的特点 | 第23-25页 |
3、传统保障房融资模式与 PPP 融资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25-35页 |
3.1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融资模式 | 第25-31页 |
3.1.1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分类 | 第25-27页 |
3.1.2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3.1.3 我国现行的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 | 第29-31页 |
3.2 传统融资模式与 PPP 融资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31-35页 |
3.2.1 传统融资模式分析 | 第32-33页 |
3.2.2 PPP 融资模式分析 | 第33-34页 |
3.2.3 两种融资模式的比较 | 第34-35页 |
4、PPP 模式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保障性住房中的运用 | 第35-40页 |
4.1 英国经验 | 第35页 |
4.2 香港经验 | 第35-36页 |
4.3 瑞典经验 | 第36-37页 |
4.4 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借鉴 | 第37-40页 |
5、PPP 融资模式在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运用与发展 | 第40-51页 |
5.1 我国保障性住房 PPP 融资模式的参与主体职能及其关系 | 第40-44页 |
5.1.1 政府部门 | 第40-42页 |
5.1.2 私人部门 | 第42页 |
5.1.3 项目公司 | 第42页 |
5.1.4 银行及金融机构 | 第42-43页 |
5.1.5 施工单位 | 第43页 |
5.1.6 保险机构 | 第43页 |
5.1.7 咨询机构 | 第43页 |
5.1.8 其他参与主体 | 第43-44页 |
5.2 PPP 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 | 第44-47页 |
5.2.1 项目准备阶段 | 第45-46页 |
5.2.2 项目确认阶段 | 第46页 |
5.2.3 项目建设阶段 | 第46-47页 |
5.2.4 项目运营阶段 | 第47页 |
5.2.5 项目移交阶段 | 第47页 |
5.3 PPP 模式运用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配套完善机制 | 第47-51页 |
5.3.1 明确项目准入机制 | 第47页 |
5.3.2 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 | 第47-48页 |
5.3.3 转变政府角色 | 第48-49页 |
5.3.4 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 | 第49页 |
5.3.5 健全的法律法规 | 第49页 |
5.3.6 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