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的特点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1.2.1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沥青稳定碎石的级配范围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沥青稳定碎石的成型方法和设计参数 | 第13-16页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GTM 法对柔性基层材料配合比设计的适用性研究 | 第17-34页 |
2.1 GTM 设计方法简介 | 第17-20页 |
2.2 原材料性质及矿料级配方案 | 第20-26页 |
2.2.1 沥青 | 第20页 |
2.2.2 矿料 | 第20-22页 |
2.2.3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矿料级配方案的确定 | 第22-26页 |
2.3 GTM 设计过程中设计参数分析 | 第26-30页 |
2.4 GTM 设计过程中试件体积参数分析 | 第30-33页 |
2.5 GTM 设计各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现行规范推荐方法的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34-40页 |
3.1 现行规范推荐设计方法简述 | 第34页 |
3.2 配合比设计 | 第34-40页 |
第四章 不同设计方法的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路用技术性能分析 | 第40-46页 |
4.1 不同设计方法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体积参数比较分析 | 第40页 |
4.2 水稳定性 | 第40-42页 |
4.3 高温稳定性 | 第42-43页 |
4.4 低温抗裂性能 | 第43页 |
4.5 抗渗水性能 | 第43-44页 |
4.6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采用 GTM 法的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研究 | 第46-63页 |
5.1 ATB.30 级配范围优化研究 | 第46-51页 |
5.1.1 级配优化设计 | 第46-47页 |
5.1.2 确定最大油石比 | 第47-50页 |
5.1.3 ATB-30 级配范围优化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5.2 ATB.25 级配范围优化研究 | 第51-56页 |
5.2.1 原材料性质分析 | 第51页 |
5.2.2 级配优化设计 | 第51-53页 |
5.2.3 确定最大油石比 | 第53-55页 |
5.2.4 ATB-25 级配范围优化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5.3 沥青碎石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第56-59页 |
5.3.1 水稳定性检验 | 第56-57页 |
5.3.2 高温稳定性检验 | 第57-58页 |
5.3.3 低温弯曲试验 | 第58页 |
5.3.4 抗压回弹模量 | 第58-59页 |
5.4 采用 GTM 的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59-63页 |
5.4.1 矿料级配优化设计 | 第59-60页 |
5.4.2 配合比设计技术标准 | 第60页 |
5.4.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第60-61页 |
5.4.4 混合料检验 | 第61页 |
5.4.5 配合比设计报告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 | 第63-72页 |
6.1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 | 第63-66页 |
6.1.1 原材料技术指标 | 第63-64页 |
6.1.2 矿料级配设计 | 第64-66页 |
6.1.3 生产配合比验证 | 第66页 |
6.2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 | 第66-68页 |
6.2.1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生产 | 第66-67页 |
6.2.2 混合料的运输 | 第67页 |
6.2.3 混合料摊铺 | 第67页 |
6.2.4 混合料的碾压 | 第67-68页 |
6.3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试验段现场检验结果 | 第68-72页 |
6.3.1 马歇尔试验 | 第68-69页 |
6.3.2 现场检测结果 | 第69-72页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72-73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