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3 创新点 | 第14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工程质量管理风险评价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2.1 工程质量风险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1 风险的概念认识 | 第16页 |
2.1.2 工程施工阶段质量风险内容 | 第16-17页 |
2.1.3 工程质量风险评价 | 第17-18页 |
2.2 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 | 第18-19页 |
2.2.1 项目风险识别流程 | 第18页 |
2.2.2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 第18-19页 |
2.3 工程项目风险评价 | 第19-20页 |
2.3.1 工程项目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 第19-20页 |
2.3.2 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 第20页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2.4.1 国内外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2.4.2 国内外风险评价研究评述 | 第24-26页 |
第3章 高速铁路施工质量风险因素清单表的形成 | 第26-34页 |
3.1 风险因素清单的初步形成 | 第26-28页 |
3.2 高速铁路施工阶段质量管理风险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8-32页 |
3.2.1 指标准则的确定 | 第28-29页 |
3.2.2 风险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9-32页 |
3.3 风险的多维描述 | 第32-34页 |
第4章 高速铁路施工质量管理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第34-43页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4页 |
4.1.1 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特点分析 | 第34页 |
4.1.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4页 |
4.2 相关方法介绍 | 第34-35页 |
4.3 模糊网络分析法 | 第35-41页 |
4.3.1 网络结构模型的构造 | 第37-38页 |
4.3.2 三角模糊数简介 | 第38-39页 |
4.3.3 模糊网络分析法一般操作步骤 | 第39-41页 |
4.4 构建高速铁路施工阶段质量管理风险评价结构模型 | 第41-43页 |
4.4.1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评价模型 | 第41页 |
4.4.2 构建网络结构评价模型 | 第41-43页 |
第5章 模糊网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网络分析法案例应用比较研究 | 第43-70页 |
5.1 某高速铁路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概述 | 第43-44页 |
5.2 构建某高铁施工质量管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45页 |
5.3 构建风险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和网络结构模型 | 第45-46页 |
5.3.1 构建风险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 第45-46页 |
5.3.2 构建风险评价网络结构模型 | 第46页 |
5.4 计算与分析评价结果 | 第46-67页 |
5.4.1 问卷与访谈有效信息与获得结果的分析与说明 | 第46-48页 |
5.4.2 计算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果 | 第48-50页 |
5.4.3 计算基于网络分析法的评价结果 | 第50-54页 |
5.4.4 计算基于模糊网络分析法的评价结果 | 第54-65页 |
5.4.5 分析三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 | 第65-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