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拆迁制度研究 | 第11-12页 |
1.2.2 拆迁与安置意愿研究 | 第12-13页 |
1.2.3 拆迁补偿与安置方式研究 | 第13-14页 |
1.2.4 拆迁相关主体的利益研究 | 第14-15页 |
1.2.5 拆迁效益研究 | 第15页 |
1.2.6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对象、目标和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数据来源 | 第19页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9-20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页 |
2.1.1 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 | 第20页 |
2.1.2 被拆迁农民与被拆迁居民 | 第20页 |
2.1.3 拆迁安置 | 第20页 |
2.1.4 农户异质性 | 第20页 |
2.2 新家庭迁移决策理论 | 第20-21页 |
2.3 参与式发展理论 | 第21页 |
2.4 新型城镇化理论 | 第21-22页 |
2.5 理论分析框架 | 第22-23页 |
3. 西充县6个乡镇的基本情况 | 第23-28页 |
3.1 经济与农民就业现状 | 第23-25页 |
3.1.1 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 第23-24页 |
3.1.2 农民就业现状 | 第24-25页 |
3.2 土地利用总体状况 | 第25-28页 |
4. 农户异质性视角下安置意愿差异分析 | 第28-33页 |
4.1 农户异质性识别指标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第28-29页 |
4.2 K-MEANS聚类及家庭划分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4.3 四类家庭在安置意愿上的差异分析 | 第31-33页 |
5. 四类家庭在安置意愿上的实证分析 | 第33-50页 |
5.1 指标选择与模型构建 | 第33-35页 |
5.1.1 指标选择 | 第33-35页 |
5.1.2 模型构建 | 第35页 |
5.2 Ⅰ类“最低收入留守孤寡家庭”安置意愿分析 | 第35-38页 |
5.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35-36页 |
5.2.2 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5.3 Ⅱ类“高收入青壮年务工家庭”安置意愿分析 | 第38-41页 |
5.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38-39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5.4 Ⅲ类“中收入青壮年务工家庭”安置意愿分析 | 第41-44页 |
5.4.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41-42页 |
5.4.2 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5.5 Ⅳ类“低收入青壮年务工家庭”安置意愿分析 | 第44-47页 |
5.5.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44-45页 |
5.5.2 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5.6 四类家庭在安置意愿上的差异总结 | 第47-50页 |
5.6.1 四类家庭在户主特征上的差异总结 | 第47页 |
5.6.2 四类家庭在安置意愿上的差异总结 | 第47页 |
5.6.3 四类家庭安置意愿的影响因素差异总结及讨论 | 第47-50页 |
6. 基于农户异质性和安置意愿的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6.1 Ⅰ类“最低收入留守孤寡家庭”安置地和方式 | 第50页 |
6.2 Ⅱ类“高收入青壮年务工家庭”安置地和方式 | 第50-51页 |
6.3 Ⅲ类“中收入青壮年务工家庭”和Ⅳ类“低收入青壮年务工家庭”安置地和方式 | 第51-52页 |
6.4 保障措施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项目情况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