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序言 | 第13-14页 |
1.2 柴油机排放的有害物质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柴油机排放法规 | 第15-17页 |
1.3.1 国外法规 | 第15-16页 |
1.3.2 我国的排放法规 | 第16-17页 |
1.4 降低柴油机排放的技术措施及现状 | 第17-22页 |
1.4.1 控制柴油机排放机内净化措施 | 第18-21页 |
1.4.2 柴油机排放控制的机外净化技术 | 第21-22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模拟仿真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模型 | 第24-36页 |
2.1 燃烧的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2.1.1 零维燃烧模型 | 第24页 |
2.1.2 准维燃烧模型 | 第24-25页 |
2.1.3 多维燃烧模型 | 第25页 |
2.2 多维燃烧模型的控制方程 | 第25-27页 |
2.2.1 质量守恒方程 | 第25-26页 |
2.2.2 动量守恒方程 | 第26页 |
2.2.3 能量守恒方程 | 第26-27页 |
2.3 燃油喷雾模型 | 第27-30页 |
2.3.1 喷雾破碎模型 | 第27-29页 |
2.3.2 油滴蒸发模型 | 第29-30页 |
2.4 燃烧模型 | 第30页 |
2.5 排放模型 | 第30-34页 |
2.5.1 NO模型 | 第31-33页 |
2.5.2 碳烟颗粒(Soot)模型 | 第33-34页 |
2.6 外部EGR的相关理论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6-46页 |
3.1 仿真平台的流程图 | 第36-38页 |
3.2 柴油机的基本参数 | 第38-39页 |
3.2.1 燃烧室模型及喷油嘴相关参数 | 第38-39页 |
3.3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4 网格的划分 | 第40-41页 |
3.5 初始条件 | 第41-43页 |
3.6 计算模型验证 | 第43-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喷油正时对柴油机燃烧与排放性能的影响 | 第46-55页 |
4.1 喷油正时对柴油机外特性的影响 | 第47页 |
4.2 喷油正时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 第47-51页 |
4.2.1 对滞燃期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2 对缸内压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3 对缸内温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 喷油正时对排放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4.3.1 喷油正时对NO排放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2 喷油正时对Soot排放的影响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EGR对柴油机燃烧与排放性能的影响 | 第55-72页 |
5.1 EGR率对柴油机外特性的影响 | 第55页 |
5.2 不同EGR率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 第55-66页 |
5.2.1 不同EGR率对滞燃期的影响 | 第55-56页 |
5.2.2 不同EGR率对当量比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3 不同EGR率对放热率的影响 | 第57-59页 |
5.2.4 不同EGR率对缸内压力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5 EGR对燃烧温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5.2.6 不同EGR率对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影响 | 第62-66页 |
5.3 EGR率对柴油机不同负荷情况下排放性能的影响 | 第66-71页 |
5.3.1 对经济性及动力性的影响 | 第67页 |
5.3.2 EGR对不同负荷柴油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67-69页 |
5.3.3 EGR对不同负荷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 第69-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