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3 简要述评 | 第18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相关概念论述 | 第20-24页 |
2.1.1 保障房 | 第20-22页 |
2.1.2 融资 | 第22-23页 |
2.1.3 房地产融资 | 第23页 |
2.1.4 保障房融资 | 第23-24页 |
2.2 基础理论概述 | 第24-26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4页 |
2.2.2 效率与公平理论 | 第24页 |
2.2.3 政府干预和市场失灵理论 | 第24-25页 |
2.2.4 产权理论 | 第25页 |
2.2.5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5页 |
2.2.6 现代融资理论 | 第25-26页 |
3 我国保障房融资问题分析 | 第26-34页 |
3.1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3.2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及资金需求分析 | 第27-29页 |
3.2.1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情况 | 第27-28页 |
3.2.2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需求分析 | 第28-29页 |
3.3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9-34页 |
3.3.1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模式面临的问题 | 第29-31页 |
3.3.2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成因分析 | 第31-34页 |
4 创新型保障房融资模式探索 | 第34-49页 |
4.1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传统融资模式分析 | 第34-39页 |
4.1.1 政府财政拨款 | 第34-35页 |
4.1.2 土地出让金净收益 | 第35页 |
4.1.3 公积金增值收益 | 第35-37页 |
4.1.4 银行信贷 | 第37页 |
4.1.5 政府融资机构 | 第37-39页 |
4.2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创新型融资模式分析 | 第39-46页 |
4.2.1 信托融资模式 | 第39-41页 |
4.2.2 债券融资模式 | 第41-42页 |
4.2.3 银团贷款模式 | 第42-43页 |
4.2.4 项目融资模式 | 第43-45页 |
4.2.5 银行理财产品 | 第45-46页 |
4.2.6 创新型融资模式对比分析 | 第46页 |
4.3 创新型投融资平台的构建与探索 | 第46-49页 |
5 国内外公共住房建设融资模式实例分析及经验启示 | 第49-58页 |
5.1 美国模式分析 | 第49-51页 |
5.1.1 模式分析 | 第49-50页 |
5.1.2 经验启示 | 第50-51页 |
5.2 德国模式分析 | 第51-52页 |
5.2.1 模式分析 | 第51-52页 |
5.2.2 经验启示 | 第52页 |
5.3 新加坡模式分析 | 第52-54页 |
5.3.1 模式分析 | 第52-54页 |
5.3.2 经验启示 | 第54页 |
5.4 香港模式分析 | 第54-55页 |
5.4.1 模式分析 | 第54-55页 |
5.4.2 经验启示 | 第55页 |
5.5 国内城市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 第55-58页 |
5.5.1 北京市 | 第55-56页 |
5.5.2 重庆市 | 第56-57页 |
5.5.3 天津市 | 第57-58页 |
6 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58-62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关于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的对策与建议 | 第58-61页 |
6.2.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 | 第59页 |
6.2.2 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法律法规 | 第59-60页 |
6.2.3 引入市场机制,丰富融资手段 | 第60页 |
6.2.4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提高管理运营效率 | 第60-6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