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外发展的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发展的现状 | 第13页 |
1.3. 全地面起重机结构简介 | 第13-16页 |
1.3.1. 上车结构 | 第14-16页 |
1.3.2. 下车结构 | 第16页 |
1.4. 软件平台 | 第16-17页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有限元建模及求解方法 | 第19-33页 |
2.1. 相关名词解释 | 第19-21页 |
2.2. 简化梁模型计算 | 第21-26页 |
2.3. 详细模型计算 | 第26-31页 |
2.3.1. 详细模型计算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2.3.2. 提高详细模型计算效率 | 第28-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不带超起结构的有限元计算 | 第33-55页 |
3.1. 主臂形式 | 第35-45页 |
3.1.1. 校核计算 | 第35-43页 |
3.1.2. 性能计算 | 第43-44页 |
3.1.3. 计算结论 | 第44-45页 |
3.2. 固定副臂形式 | 第45-50页 |
3.2.1. 校核计算 | 第45-47页 |
3.2.2. 性能计算 | 第47-49页 |
3.2.3. 计算结论 | 第49-50页 |
3.3. 塔式副臂形式 | 第50-54页 |
3.3.1. 校核计算 | 第50-52页 |
3.3.2. 性能计算 | 第52-53页 |
3.3.3. 计算结论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带有超起结构的有限元计算 | 第55-65页 |
4.1. 超起结构研究 | 第55-58页 |
4.1.1. 问题说明 | 第55-56页 |
4.1.2. 超起实际工作过程说明 | 第56-57页 |
4.1.3. 当前模拟方法 | 第57-58页 |
4.2. 超起钢丝绳的悬索效应 | 第58-62页 |
4.2.1. 公式推导 | 第59-61页 |
4.2.2. 变量分析 | 第61-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5章 主臂超起刚度测试 | 第65-83页 |
5.1. 测试目的 | 第65页 |
5.2. 测试方案 | 第65-68页 |
5.2.1. 测试方法 | 第65-67页 |
5.2.2. 工况的选取 | 第67-68页 |
5.3. 预紧工况超起钢丝绳内力测试 | 第68-71页 |
5.3.1. 当前模拟方法 | 第70页 |
5.3.2. 计算结果 | 第70-71页 |
5.4. 吊重工况超起钢丝绳内力、超起后拉板内力测试 | 第71-74页 |
5.4.1. 计算说明 | 第72页 |
5.4.2. 计算结果 | 第72-74页 |
5.5. 计算修正 | 第74-78页 |
5.5.1. 超起支架由自重产生的挠度 | 第75页 |
5.5.2. 超起变幅油缸刚度问题 | 第75-77页 |
5.5.3. 超起支架最大变幅角度 | 第77页 |
5.5.4. 计算结果 | 第77-78页 |
5.6. 吊重工况吊臂刚度测试 | 第78-81页 |
5.6.1. 计算说明 | 第79页 |
5.6.2. 计算结果 | 第79-8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页 |
6.2.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项目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