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 第11-12页 |
1.2 邻苯二甲酸酯及用途 | 第12页 |
1.3 邻苯二甲酸酯的分类 | 第12-13页 |
1.4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性质及应用 | 第13页 |
1.5 DBP的暴露水平和暴露途经 | 第13-17页 |
1.5.1 皮肤暴露 | 第14-16页 |
1.5.2 经口暴露 | 第16页 |
1.5.3 呼吸暴露 | 第16-17页 |
1.5.4 注射暴露 | 第17页 |
1.6 DBP的危害 | 第17-18页 |
1.6.1 DBP的内分泌干扰作用 | 第17-18页 |
1.6.2 DBP的神经发育毒性 | 第18页 |
1.6.3 DBP的免疫毒性 | 第18页 |
1.7 过敏性皮肤炎症 | 第18-24页 |
1.7.1 接触性皮肤炎症 | 第19-20页 |
1.7.2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免疫学机制 | 第20-21页 |
1.7.3 ACD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 第21-22页 |
1.7.4 ACD动物模型 | 第22页 |
1.7.5 ACD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22-24页 |
1.8 研究意义和目标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5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1.3 检测试剂盒和抗体 | 第25-26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3页 |
2.2.1 溶液的配置 | 第26页 |
2.2.2 实验分组 | 第26-27页 |
2.2.3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27页 |
2.2.4 血清样品的制备 | 第27页 |
2.2.5 耳肿胀程度的检测 | 第27-28页 |
2.2.6 耳组织病理学检测 | 第28-29页 |
2.2.7 耳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第29-30页 |
2.2.8 耳组织样品的制备 | 第30页 |
2.2.9 血清总IgE的检测 | 第30-31页 |
2.2.10 耳组织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31-32页 |
2.2.11 统计学分析 | 第32-3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3-48页 |
3.1 小鼠耳部肿胀程度的结果 | 第33-34页 |
3.2 小鼠耳部组织病理学切片的镜检结果 | 第34-37页 |
3.2.1 小鼠耳组织H&E染色结果 | 第34-36页 |
3.2.2 小鼠耳组织甲苯胺蓝染色结果 | 第36-37页 |
3.3 血清中T-IgE含量的结果 | 第37-38页 |
3.4 小鼠耳部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第38-40页 |
3.5 小鼠耳部组织细胞因子含量的测定 | 第40-46页 |
3.5.1 小鼠耳组织IFN-γ的含量 | 第40页 |
3.5.2 小鼠耳组织IL-4的含量 | 第40-41页 |
3.5.3 小鼠耳组织IL-17A的含量 | 第41-42页 |
3.5.4 小鼠耳组织TNF-α的含量 | 第42-43页 |
3.5.5 小鼠耳组织IL-5的含量 | 第43-45页 |
3.5.6 小鼠耳组织IL-13的含量 | 第45-46页 |
3.6 小鼠耳部组织中TSLP的含量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4页 |
4.1 DBP暴露方式与暴露浓度的选择 | 第48页 |
4.2 实验设计思路和检测指标的选择 | 第48-50页 |
4.3 小鼠耳部肿胀程度和组织病理学的变化 | 第50页 |
4.4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加剧 | 第50页 |
4.5 免疫学指标的变化 | 第50-51页 |
4.6 Th17细胞的作用 | 第51-52页 |
4.7 胸腺激素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分子通路 | 第52-53页 |
4.8 DBP皮肤暴露推进“过敏进行时”的可能性 | 第53-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附录1 本实验发表论文 | 第65-75页 |
附录2 其它已发表论文首页 | 第75-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