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和临床分析
| 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4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4-16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 2.1 材料 | 第16-18页 |
| 2.1.1 菌株来源 | 第16页 |
| 2.1.2 质控菌株 | 第16页 |
| 2.1.3 主要试剂 | 第16-17页 |
| 2.1.4 主要仪器 | 第17页 |
| 2.1.5 血流感染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 2.2 方法 | 第18-20页 |
| 2.2.1 标本采集与处理 | 第18页 |
| 2.2.2 细菌的培养 | 第18页 |
| 2.2.3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 第18页 |
| 2.2.4 药敏试验判读标准 | 第18-19页 |
| 2.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9-20页 |
| 第3章 结果 | 第20-27页 |
| 3.1 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 | 第20页 |
| 3.2 细菌耐药性 | 第20-24页 |
| 3.2.1 葡萄球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 第20-21页 |
| 3.2.2 肠球菌属 | 第21-22页 |
| 3.2.3 肠杆菌科细菌 | 第22-23页 |
| 3.2.4 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 第23-24页 |
| 3.3 血流感染的临床分析 | 第24-27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27-31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 综述 | 第35-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