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宗祠文化中的风水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 一、儿时对宗祠的初始印象 | 第12页 |
|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 | 第12页 |
| 三、汝城宗祠在湘南地区的代表性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一、从建筑形制、布局结构角度对宗祠的研究 | 第14-15页 |
| 二、从建筑风水的角度对宗祠的研究 | 第15页 |
| 三、从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对宗祠的研究 | 第15页 |
| 四、从装饰艺术的角度对宗祠的研究 | 第15-16页 |
| 五、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宗祠的研究 | 第16页 |
| 六、从开发与保护的角度对宗祠的研究 | 第16页 |
| 第四节 研究范围及内容界定 | 第16-18页 |
| 一、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二、论文框架 | 第19页 |
| 第六节 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汝城宗祠的综述 | 第20-28页 |
| 第一节 汝城宗祠的产生 | 第20-25页 |
| 一、传统宗祠的起源与发展 | 第20-21页 |
| 二、汝城宗祠的产生与发展 | 第21-22页 |
| 三、汝城宗祠现状 | 第22-25页 |
| 第二节 汝城宗祠的社会功能 | 第25-27页 |
| 一、祭祀功能 | 第25页 |
| 二、修谱功能 | 第25-26页 |
| 三、教化功能 | 第26页 |
| 四、兴学功能 | 第26页 |
| 五、司法功能 | 第26页 |
| 六、活动功能 | 第26-27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汝城宗祠的风水渊源 | 第28-34页 |
| 第一节 建筑风水观的产生 | 第28-30页 |
| 第二节 社会主流文化对汝城宗祠的影响 | 第30-33页 |
| 一、楚巫文化对汝城宗祠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二、理学思想对汝城宗祠的影响 | 第31-33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汝城宗祠中的应用表现 | 第34-56页 |
| 第一节 建筑环境的风水观念及其择吉方法 | 第34-44页 |
| 一、建筑选址 | 第34-38页 |
| 二、建筑方位 | 第38-39页 |
| 三、建筑布局 | 第39-44页 |
| 第二节 建筑装饰中的风水思想 | 第44-50页 |
| 一、色彩装饰 | 第44页 |
| 二、雕塑装饰 | 第44-47页 |
| 三、绘画装饰 | 第47-50页 |
| 第三节 营造工艺中的风水思想 | 第50-55页 |
| 一、建筑材料 | 第50-51页 |
| 二、营造过程 | 第51-54页 |
| 三、规格尺度 | 第54-55页 |
| 第四节 其他方面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汝城宗祠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第56-61页 |
| 第一节 汝城宗祠的历史价值 | 第56-57页 |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 第56页 |
| 二、独特的建筑特色 | 第56-57页 |
| 第二节 宗祠保护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57-58页 |
| 一、宗祠维护力度应加强 | 第57页 |
| 二、对历史文化理解的薄弱 | 第57页 |
| 三、资金不足 | 第57-58页 |
| 四、部分职能的丧失 | 第58页 |
| 第三节 解决方法 | 第58-60页 |
| 一、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 第58页 |
| 二、资金引进,强化硬件资源 | 第58-59页 |
| 三、发展祠堂的社会职能 | 第59-60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结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 后记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