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安全技术论文

高速铁路环境灾害风睑分析及应急处置系统设计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第12页
        1.2.2 风险分析方法研究第12-14页
        1.2.3 高速铁路环境灾害风险分析第14-15页
        1.2.4 高速铁路环境灾害应急处置系统设计第15-16页
    1.3 研究目标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第17页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2章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及环境灾害风险类型分析第19-34页
    2.1 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第19页
    2.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分析第19-22页
        2.2.1 系统结构第20页
        2.2.2 系统功能第20-22页
        2.2.3 系统环境第22页
    2.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环境灾害应急处置流程分析第22-24页
    2.4 高速铁路环境灾害风险类型分析第24-33页
        2.4.1 大风第24-26页
        2.4.2 降雨第26-27页
        2.4.3 降雪第27-29页
        2.4.4 雷电第29-30页
        2.4.5 地震第30-31页
        2.4.6 大雾第31页
        2.4.7 异物侵限第31-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风险分析的方法和基本原理第34-45页
    3.1 风险分析的有关概念第34-36页
        3.1.1 危险源与危险源辨识第34页
        3.1.2 风险与风险分析第34-35页
        3.1.3 高速铁路环境灾害风险分析定义第35页
        3.1.4 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第35页
        3.1.5 风险分析的基本过程第35-36页
    3.2 风险分析的基本方法第36-38页
        3.2.1 定性分析方法第36-37页
        3.2.2 定量分析方法第37-38页
    3.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第38-44页
        3.3.1 序列和灰关联算子集第38-39页
        3.3.2 灰色关联公理与灰色关联度第39-41页
        3.3.3 广义灰色关联度第41-43页
        3.3.4 关联序第43页
        3.3.5 优势分析第43-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高速铁路环境灾害风险分析第45-84页
    4.1 高速铁路环境灾害危险源辨识第45-46页
    4.2 确定特征行为序列因素集第46-47页
    4.3 确定影响因素序列集第47-48页
    4.4 灰色关联系数与灰色关联度计算第48-58页
        4.4.1 第一层次风险分析第48-52页
        4.4.2 第二层次风险分析第52-58页
    4.5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编程求解第58-71页
        4.5.1 应用程序简介第59-60页
        4.5.2 应用程序实现过程第60-64页
        4.5.3 基于应用程序的第一层次风险分析第64-66页
        4.5.4 基于应用程序的异物侵限细分类型风险分析第66-68页
        4.5.5 基于应用程序的降雨细分类型风险分析第68-71页
    4.6 分辨系数影响特性分析第71-76页
    4.7 环境灾害优势分析和风险评价第76-83页
        4.7.1 第一层次优势分析第76-77页
        4.7.2 第二层次优势分析第77-78页
        4.7.3 高速铁路环境灾害风险评价第78-83页
    4.8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5章 高速铁路环境灾害应急处置系统设计方案第84-101页
    5.1 系统总体架构第84-85页
    5.2 功能需求分析第85-86页
    5.3 功能结构设计第86-87页
    5.4 界面流程设计第87-97页
        5.4.1 登录界面第88页
        5.4.2 预警卫士第88-89页
        5.4.3 报警信息输入界面第89-90页
        5.4.4 系统主界面第90-97页
    5.5 数据库设计第97-100页
    5.6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结论与建议第101-103页
    1.论文主要工作第101-102页
    2.研究不足第102页
    3.研究展望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车辆轴箱振动加速度的钢轨波磨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AC25kV刚性接触网过渡段结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