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2 双向中继选择通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论文的结构与安排 | 第9-11页 |
第二章 无线传输信道特征 | 第11-19页 |
2.1 直线传播信道中的损耗 | 第11-14页 |
2.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损耗 | 第14-17页 |
2.2.1 多径效应 | 第15页 |
2.2.2 阴影效应 | 第15页 |
2.2.3 远近效应 | 第15-16页 |
2.2.4 多普勒效应 | 第16-17页 |
2.3 分集技术 | 第17-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双向中继选择传输系统 | 第19-29页 |
3.1 基本的分集合并技术 | 第19-23页 |
3.1.1 最大比合并 | 第20-21页 |
3.1.2 等增益合并 | 第21页 |
3.1.3 选择合并 | 第21-22页 |
3.1.4 切停合并 | 第22-23页 |
3.2 转发方式 | 第23-24页 |
3.2.1 放大转发 | 第23页 |
3.2.2 译码转发 | 第23页 |
3.2.3 压缩转发 | 第23-24页 |
3.2.4 编码协作转发 | 第24页 |
3.3 双向中继传输系统 | 第24-28页 |
3.3.1 四时隙的双向中继传输系统 | 第24-25页 |
3.3.2 三时隙的双向中继传输系统 | 第25-26页 |
3.3.3 两时隙的双向中继传输系统 | 第26-27页 |
3.3.4 三种中继传输模型的对比 | 第27-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双向中继系统在无干扰情况下的中继选择方法研究 | 第29-49页 |
4.1 系统模型 | 第29-31页 |
4.2 双向中继选择传输系统的中断概率 | 第31-33页 |
4.2.1 和速率中断概率 | 第32页 |
4.2.2 最小速率中断概率 | 第32-33页 |
4.3 传统的中继选择方法 | 第33-34页 |
4.4 简化的中继选择算法 | 第34-38页 |
4.4.1 简化的中继选择算法一 | 第34-35页 |
4.4.2 简化的中继选择算法二 | 第35-36页 |
4.4.3 简化的中继选择算法三 | 第36-38页 |
4.5 一种新的中继选择方法 | 第38-41页 |
4.5.1 中继选择方法 | 第38-39页 |
4.5.2 中断概率分析 | 第39-40页 |
4.5.3 分集和编码增益 | 第40-41页 |
4.6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1-43页 |
4.7 推广至车载通信系统中 | 第43-4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五章 双向中继系统在有干扰情况下的中继选择方法研究 | 第49-63页 |
5.1 节点功率都相等的双向中继传输系统 | 第49-53页 |
5.1.1 系统模型 | 第49-51页 |
5.1.2 中继选择方法 | 第51页 |
5.1.3 中断概率分析 | 第51-53页 |
5.1.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3页 |
5.2 源节点和中继节点发射功率不等时的双向中继传输系统 | 第53-62页 |
5.2.1 系统模型 | 第54-56页 |
5.2.2 渐近的中继选择算法 | 第56-57页 |
5.2.3 混合中继选择方法 | 第57-59页 |
5.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9-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