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程序选择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民事程序选择权概述 | 第8-21页 |
第一节 民事程序选择权的基本内涵 | 第8-12页 |
一、民事程序选择权的概念及特征 | 第8-9页 |
二、民事程序选择权与程序正义和其他程序权利 | 第9-11页 |
三、民事程序选择权的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民事程序选择权的行使及法律效力 | 第12-14页 |
一、民事程序选择权的行使方式 | 第12页 |
二、民事程序选择权的法律效力 | 第12-13页 |
三、对民事程序选择权的必要限制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民事程序选择权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 第14-21页 |
一、民事程序选择权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二、民事程序选择权的现实意义 | 第17-21页 |
第二章 域外民事程序选择权的考察 | 第21-26页 |
第一节 诉讼程序的启动、终结以及结案方式 | 第21-22页 |
一、诉讼程序的启动和终结 | 第21-22页 |
二、选择结案方式 | 第22页 |
第二节 选择管辖法院和审判组织 | 第22-23页 |
一、选择管辖法院 | 第22-23页 |
二、选择审判组织及其成员 | 第23页 |
第三节 选择适用程序 | 第23-24页 |
一、选择适用普通程序或简易程序 | 第23-24页 |
二、选择第一审程序或第二审程序的权利 | 第24页 |
三、选择诉讼程序或非诉程序的权利 | 第24页 |
第四节 选择审判方式 | 第24-26页 |
一、选择言词审理或书面审理 | 第24-25页 |
二、选择公开审理或不公开审理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民事程序选择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6-32页 |
第一节 民事程序选择权适用的现状分析 | 第26-29页 |
一、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权利 | 第26页 |
二、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程序选择权 | 第26-29页 |
第二节 我国民事程序选择权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2页 |
一、当事人的主体地位没有根本确立 | 第29页 |
二、当事人程序选择的空间狭小 | 第29-30页 |
三、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制度设计存在诸多缺陷 | 第30页 |
四、缺乏民事程序选择权的程序保障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民事程序选择权的构建 | 第32-37页 |
第一节 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确立 | 第32-33页 |
一、排除外界因素对程序的干预 | 第32页 |
二、合理配置法官权力和当事人权利 | 第32页 |
三、依法裁决和理性选择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现有民事程序选择权规范的完善 | 第33-37页 |
一、完善民间调解制度 | 第33页 |
二、扩大合意管辖的范围 | 第33-34页 |
三、允许合意放弃直接审理和公开审理 | 第34页 |
四、完善结案方式的选择权 | 第34页 |
五、完善督促程序中当事人的选择权 | 第34-35页 |
六、客观评价审判组织选择权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