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引言第11-29页
    一、问题缘起第11-12页
        (一)现实问题的反思第11-12页
        (二)学术进步的诉求第12页
        (三)学科发展的追问第12页
    二、研究现状评述第12-19页
        (一)已有研究状况梳理第13-17页
        (二)已有研究不足之处第17-19页
    三、基本概念释义第19-23页
        (一)监督第19-20页
        (二)法治监督第20-21页
        (三)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第21-22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第22-23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3-25页
        (一)研究思路第24页
        (二)研究方法第24-25页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第25-29页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5-26页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第26-29页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思想资源第29-49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监督思想第29-35页
        (一)权力监督思想第29-31页
        (二)法律监督思想第31-33页
        (三)人民监督思想第33-34页
        (四)党的监督思想第34-35页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监督思想第35-41页
        (一)运动监督思想第35-38页
        (二)制度监督思想第38-39页
        (三)法治监督思想第39-41页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监督思想第41-45页
        (一)君监思想第41-42页
        (二)民监思想第42-43页
        (三)法监思想第43-45页
    四、西方国家权力监督思想第45-49页
        (一)分工制约思想第45-46页
        (二)权力制衡思想第46-49页
第二章 中国特色法治监督的历史演进第49-61页
    一、新民主主义法治监督的初步探索第49-53页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监督第49-51页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法治监督第51-52页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法治监督第52-53页
    二、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曲折发展第53-56页
        (一)从新民主主义法治监督向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过渡第53-55页
        (二)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起步发展第55-56页
        (三)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曲折转向第56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创新发展第56-61页
        (一)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恢复与重建第57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开启与推进第57-59页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创新、发展与深化第59-61页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发展动力第61-82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法治监督提出新要求第61-67页
        (一)以法治方式强化对市场经济的监督第62页
        (二)以法治监督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第62-64页
        (三)促进法治监督与弘扬中国精神相契合第64-65页
        (四)以建设法治社会为目标加强法治监督第65-66页
        (五)以优美生态环境为愿景加大监督力度第66-67页
    二、全面深化改革对法治监督提出新要求第67-73页
        (一)以经济体制改革催化法治监督方式变革第68-69页
        (二)以权力配置科学化促进监督与制约结合第69-70页
        (三)激发全民族法治监督文化方面的创造力第70-71页
        (四)提升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水平第71-72页
        (五)生态体制改革进程中亟需加强社会监督第72-73页
    三、全面依法治国对法治监督提出新要求第73-77页
        (一)法治体系建设包括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第73-75页
        (二)国家治理方式转变引领权力法治化运行方向第75-76页
        (三)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需提高法治监督能力第76-77页
    四、全面从严治党对法治监督提出新要求第77-82页
        (一)以法治监督推进反腐败斗争的胜利第77-78页
        (二)自上而下强化党对法治监督的领导第78-79页
        (三)须加强对“关键少数”的法治监督第79-82页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现状分析第82-98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主要成就第82-90页
        (一)党的监督基本格局初步形成第82-84页
        (二)国家监督基本格局初步形成第84-88页
        (三)社会监督基本格局初步形成第88-90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第90-94页
        (一)法治监督主体自觉意识不强第91页
        (二)法治监督制度规范供给不足第91-93页
        (三)法治监督合力效果尚不明显第93-94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问题归因第94-98页
        (一)传统监督观念对法治监督理念的冲击第94-95页
        (二)整体法治水平不高对法治监督的制约第95-96页
        (三)法治监督探索过程中系统视域的缺乏第96-98页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基本原则及实现路径第98-118页
    一、全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基本原则第98-104页
        (一)党的领导原则第98-100页
        (二)公开监督原则第100-102页
        (三)协同监督原则第102-103页
        (四)监督法定原则第103-104页
    二、着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理念第104-108页
        (一)以先进文化涵养法治监督理念第105页
        (二)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督理念第105-107页
        (三)加强全民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第107-108页
    三、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制度规范第108-111页
        (一)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完善法治监督制度第108-110页
        (二)构建以《法治监督法》为核心的法律规范体系第110-111页
    四、努力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体系第111-118页
        (一)健全党的监督体系第112-113页
        (二)健全国家监督体系第113-114页
        (三)健全社会监督体系第114-118页
结语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0页
后记第130-133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对韩国的军事政策研究(1969-1981)
下一篇:负载Exosomes的树突状细胞联合PD-1抗体在小鼠肝癌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