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KTM3315A的不育分子机理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8页
    1.1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概况第11-13页
        1.1.1 植物雄性不育分类第11-13页
    1.2 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基础第13-14页
        1.2.1 花药的发育第13-14页
        1.2.2 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第14页
    1.3 植物雄性不育的机理研究第14-15页
        1.3.1 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研究第14-15页
    1.4 植物雄性不育与蛋白质组学第15-17页
        1.4.1 蛋白质组学第15页
        1.4.2 蛋白质组学主要研究技术第15-16页
        1.4.3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第16-17页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K型温敏雄性不育系小麦KTM3315A雄性败育的形态特点与细胞学特征第18-27页
    2.1 实验材料第18-19页
        2.1.1 材料种植与取材第18-19页
    2.2 实验方法第19-21页
        2.2.1 溶液的配制第19页
        2.2.2 植株和花药的外部形态特征观察第19-20页
        2.2.3 DAPI染色观察小孢子发育第20页
        2.2.4 半薄和超薄切片的制作第20-21页
        2.2.5 花药扫描电镜观察第2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1-25页
        2.3.1 花药的外形特征第21-22页
        2.3.2 扫描电镜观察花药、花粉粒发育第22-23页
        2.3.5 透射电镜观察花药绒毡层的发育第23-24页
        2.3.6 DAPI染色观察小孢子发育第24-25页
    2.4 讨论第25-27页
        2.4.1 花药败育时期的鉴定第25页
        2.4.2 DAPI染色观察细胞核变化和小孢子发育第25-26页
        2.4.3 绒毡层细胞的程序化死亡与雄性不育的关系第26-27页
第三章 KTM3315A与其同型保持系TM3315B的差异蛋白质的iTRAQ分离鉴定与分析第27-43页
    3.1 实验材料第27页
        3.1.1 材料种植与取材第27页
    3.2 实验方法第27-30页
        3.2.1 蛋白质提取第27-28页
        3.2.2 蛋白质酶解第28页
        3.2.3 iTRAQ分析第28-29页
        3.2.4 SCX分离及基于TripleTOF5600+系统进行的LC-MS/MS分析第29页
        3.2.5 蛋白质定性及定量分析第29-30页
        3.2.6 数据及生物信息分析第30页
        3.2.7 生理指标测定第30页
        3.2.8 育性相关候选蛋白的qPCR分析第3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0-40页
        3.3.1 质谱检测结果第30-32页
        3.3.2 GO分析结果第32-34页
        3.3.3 KOG注释第34页
        3.3.4 Pathway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第34-36页
        3.3.5 生理指标测定第36-37页
        3.3.6 小麦雄性不育潜在的的蛋白调控网络第37-38页
        3.3.7 育性相关候选蛋白所对应的qRT-PCR的结果第38-40页
    3.4 讨论第40-43页
        3.4.1 蛋白质测序在雄性不育中的应用第40-41页
        3.4.2 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与雄性不育的关系第41-42页
        3.4.3 转录水平与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第42-43页
结论第43-44页
    4.1 K型温敏雄性不育系小麦KTM3315A雄性败育的表型与细胞学特征第43页
    4.2 KTM3315A与其同型保持系TM3315B的差异蛋白质的iTRAQ分离鉴定与分析第43页
    4.3 育性相关候选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分析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50页
致谢第50-51页
作者简介第51-52页
附件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栽培模式对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下一篇:品种、密度及水肥用量对小麦—玉米产量及水分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