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变形分类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变形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9页 |
2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 第19-39页 |
2.1 反倾边坡倾倒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19-22页 |
2.1.1 反倾边坡倾倒破坏模式及特点 | 第19-21页 |
2.1.2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2.2 离散元介绍 | 第22-25页 |
2.2.1 UDEC的基本特性 | 第22-23页 |
2.2.2 节理计算模型 | 第23-25页 |
2.2.3 计算达到收敛的条件及安全系数计算 | 第25页 |
2.3 G-B方法及其局限性 | 第25-28页 |
2.3.1 G-B法简介 | 第25-27页 |
2.3.2 G-B法局限性 | 第27-28页 |
2.4 算例分析 | 第28-32页 |
2.4.1 模型建立 | 第28-29页 |
2.4.2 计算参数以及收敛准则的确定 | 第29页 |
2.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9-32页 |
2.5 节理内摩擦角对边坡倾倒变形的影响 | 第32-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3 等厚均质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39-57页 |
3.1 反倾边坡影响稳定性因素分析 | 第39-42页 |
3.1.1 内部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3.1.2 外部诱发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3.2 正交试验基本设计原理 | 第42-43页 |
3.3 悬臂梁极限平衡模型理论 | 第43-45页 |
3.4 等厚均质反倾边坡正交试验设计 | 第45-48页 |
3.4.1 等厚均质反倾边坡正交试验因子确定 | 第45-46页 |
3.4.2 等厚均质反倾边坡正交试验设计 | 第46-48页 |
3.5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56页 |
3.5.1 基于安全系数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3.5.2 正交试验中反倾边坡破坏模式分析 | 第50-54页 |
3.5.3 基于位移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基于云计算的软硬互层反倾边坡敏感性分析 | 第57-67页 |
4.1 云计算概述 | 第57-58页 |
4.2 云计算在岩土工程中的实现 | 第58-60页 |
4.3 软硬互层反倾边坡敏感性分析实验设计 | 第60-61页 |
4.4 软硬互层反倾边坡因子敏感性分析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6页 |
4.4.1 基于安全系数的软硬互层反倾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61-63页 |
4.4.2 基于位移的软硬互层反倾边坡实验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4.4.3 软硬互层反倾边坡破坏趋势分析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德尔西水电站左岸边坡倾倒变形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 | 第67-101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7-72页 |
5.1.1 工程地质 | 第67-69页 |
5.1.2 开挖过程及加固措施 | 第69-71页 |
5.1.3 边坡破坏模式宏观分析 | 第71-72页 |
5.2 原始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 | 第72-85页 |
5.2.1 离散元分析模型建立 | 第72-74页 |
5.2.2 原始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 | 第74-82页 |
5.2.3 原始加固方案稳定性分析 | 第82-85页 |
5.3 预应力锚索加固方法研究及加固后稳定性评价 | 第85-89页 |
5.3.1 预应力锚索在数值模拟中的加固方法 | 第85-86页 |
5.3.2 UDEC中预应力锚索的加固方法 | 第86-88页 |
5.3.3 改进预应力锚索加固方法及加固后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88-89页 |
5.4 预应力锚索加固方案设计 | 第89-92页 |
5.4.1 预应力锚索设计原则 | 第89-90页 |
5.4.2 预应力锚索加固方案 | 第90-92页 |
5.5 预应力锚索加固方案稳定性评价 | 第92-100页 |
5.5.1 各加固方案加固后边坡变形分析 | 第92-97页 |
5.5.2 各加固方案加固后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97-10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1页 |
6.2 展望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2页 |
笔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实践工作和主要成果 | 第112页 |